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4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426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132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3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农村青年》2008,(10):45-45
问:2004年8月,当时16周岁的王某无证驾驶农用三轮车载三名工友外出,因超速车辆侧翻,导致三人轻伤,一人重伤,后抢救无效死亡。后王某逃逸,于2008年5月被抓获归案。请问,王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吗?  相似文献   
752.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一是指行为人违规驾驶造成交通事故致使该次肇事行为使被害人死亡;二是指在逃逸过程中又致他人死亡。“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局限于出现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为了逃避责任或由于产生畏惧心理,不及时抢救被害人而逃离现场,致使被害人因没有得到及时抢救而死亡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753.
利用网络捏造、散布杭州"5·7"交通肇事案出庭被告人胡斌是"替身"谣言的湖北省鄂州市无业人员熊忠俊,日前被鄂州市公安机关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处罚。7月20日杭州"5·7"交通肇事案一审判决的消息报道后,  相似文献   
754.
伍程 《政府法制》2009,(6):64-64
2月20日21时20分,离石交警大队事故科值班民警接到吕梁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电话称:在209线下水村路段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值班民警立即赶赴现场,这时,肇事车辆已经逃逸,距现场不远的地方,发现两名受伤者,民警立即报122将伤者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案情就是命令,交警们立刻兵分两路,一路现场进行仔细勘查;一路由顺着车胎印沿209线追寻肇事车辆。  相似文献   
755.
研究交通肇事"逃逸",必须首先寻找其规范目的,以目的解释为核心,以法益为视角,脱离规范目的所得出的解释结论不具有合理性;在研究结论上,本文认为,逃逸行为的不作为性质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来源于先前行为;应根据先前行为理论进一步确证"逃逸"的规范目的。  相似文献   
756.
驾车人员吸毒后交通肇事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对驾车人员滥用毒品和违禁药品的快速检测方法一吗啡/甲基苯丙胺唾液检测试剂盒已经面世,这种方法对遏制该类交通事故的发生、保护肇事者本人及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5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交通体系也愈加发达,也正因为如此,交通肇事在现在在生活中也越来越常见。但是由于立法上的一些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学界对于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中的一些因素有着一定的质疑和争议,本文就现有的知识和理论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758.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交通肇事刑事案件过程中,不时会发现由公安机关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错误的情形,即对当事人是否承担责任以及责任大小的认定与事实和法律不符。由于法律对此未予具体规定.结果使检察机关经常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况。笔者拟对此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59.
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定性之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立足现行刑法 ,在分析有关司法解释的基础上指出 ,对于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的双重定性 ,有悖于刑法的基本原理 ,应予以澄清 ,进而认为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为只能作为该罪的基本犯罪的加重量刑情节 ,而不应视为定罪情节  相似文献   
760.
“因逃逸致人死亡”法条分析——兼评交通肇事罪共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常见罪名,由于理论界长期以来对"因逃逸致人死亡"认识不一,直接影响了司法实践的统一性.虽然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1月10日出台了<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缺陷,而并不能有效肃清争论."因逃逸致人死亡"实质上是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情节,"逃逸"为非罪行为,因此,"指使逃逸"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正确定性"逃逸"行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