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95篇
中国共产党   434篇
中国政治   604篇
政治理论   177篇
综合类   1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01.
俞树彪 《探索与争鸣》2006,42(12):38-41
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一种恶,扬善去恶是人类伦理追求的一个目的。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把握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2.
《新长征》2006,(5):33-33
符绍强、林奕希在2006年3月27日《经济日报》上撰文指出,加强环境教育,一是要大力倡导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倡导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环境伦理观,反对不符合国情、大肆铺张浪费的思想观念,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很多“人与自然和谐”的哲理和经验。二是要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和文化氛围。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新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对传统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解的理性回归和科学选择。积极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就是要提倡适度、公平、绿色消费,反对和限制浪费性与不利于环保的消费。培育环境友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3.
袁枚的生活形态是种审美的生态存在,他的思想也是生态存在论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他的作品中主题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赞叹即自然的复魅,集中到一点上,就是“民胞物与”的生态思想。袁枚对待自然界的动植物抱持一种爱与同情之心。这种生态同情成为他生态伦理思想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4.
覃敏健 《当代广西》2006,(10):32-32
目前,我区正处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加速时期,同时也正处于社会变迁和社会分化的加速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广西”,全区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积极完善强制、汲取、共识、监管、  相似文献   
105.
童江梅 《新东方》2006,(12):57-6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中央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人格的和谐发展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命题。具有和谐人格的人,能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以和谐发展的标准要求人自身的发展。就总体与部分的关系而言,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对社会成员人格的必然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美是主客体在人的身心关系上的统…  相似文献   
106.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是联结双方的纽带。人们不能过分地陶醉于人对自然的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既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及其客观制约性,又强调人对自然界的了解,通过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对自然界实行统治。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要求人在处理其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中要采取辩证的方法,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也要像其他生物一样与其自然环境既斗争又合作。只有这样,人类的生存资源才能不断扩充,生存条件才能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107.
位于青南牧区、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在近年来的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不断探索,重干求实,克服以往工作上的某些弊端,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贫困地区尤其是牧区实际的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这种机制的探索和形成,对提高全县贫困牧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8.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特征之一。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9.
格日勒图 《前沿》2006,(1):156-158
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最大限度地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范围改变了全球的生态环境,一些生态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已经无法得到逆转,牺牲环境发展生产的恶果正在越来越凸现出来。然而,在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这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史,对我们当前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赵虎吉 《小康》2006,(12):34-34
现代意义上的大国,有三个要素:其一是经济总量大;其二是能够生产新的制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国家的关系;第三必须产生新的文化价值,而制度是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文化的载体。这表明,制度建设在大国之路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制度建设的前提第一是确定性。所谓确定,就是必须明确告诉三项内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了不能做的后果是怎样以及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我们的制度往往是有前两个,而缺乏第三个。制度本来应该是一种威慑力量,如果没有第三项或者第三项内容不明确,那就缺失了威慑力量。第二是强制性。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