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95篇
中国共产党   434篇
中国政治   604篇
政治理论   177篇
综合类   1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共存理念。在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方面,人类战天斗地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摧毁大自然,而是要努力追求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在社会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不该是人类自身的相互欺压与仇恨,而是共同建设公平、和谐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22.
潘岳简介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人,副研究员。1989年12月-1993年2月,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1993年2月-1994年5月,任团中央中国青年研究中心主任;1994年5月-1998年3月,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1998年3月-2000年1月,任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2000年1月-2003年3月,任国务  相似文献   
23.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思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  相似文献   
24.
《人民政坛》2006,(9):46-48
第十八章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大环境和资源保护法治力度 1998年 十一月五日 星期四 晴 下午,人大环资委和农委召开自然生态保护的座谈会。环资委主任委员曲格平主持,林业局王志宝、农业部陈耀邦、国土资源部周永康、水利部朱登全,以及四川、黑龙江人大的同志,还有中科院一位院士发了言。我讲了话,讲了两个观点: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无疑是正确的,但必须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切不可提出不切合实际的高指标,搞浮夸,挫伤群众积极性;在防洪的同时注意防旱,开发水资源也要节水,实行用水有偿制度,推动节水。座谈会明天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25.
和谐社会构建与诚信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邦辉  邓淼 《新重庆》2007,(4):47-48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三个方面.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是三的基础和前提。诚信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既是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前提.又是社会得以存在的道德基础:既保证个体的人与作为整体的社会之间相互融合.又保障社会秩序与经济活动的和谐运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诚信体系的建设具有极其蚕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6.
当你走进春波荡漾的三月,丰富的节日扑面而来。“3.5学雷锋日”、“3.8国际妇女节”,接着便是“3.12植树节”、“3.15保护消费者权益日”,还有爱耳日、睡眠日、结核病防治日,以及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这一连串涉及众多行业的节日,虽然活动主题、内容、形式各不相同,但有一条共同的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追寻真善美,回归世界的本真。  相似文献   
2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与自然发展的冲突,是人类自身的行为造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循环经济是防范和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与冲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8.
对象性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的实现,是自然、人与社会的三位一体,它不仅要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且要求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这样,通过对象性劳动的中介,两个“和谐”在价值旨趣上就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殊途同归了:都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相似文献   
29.
科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荣 《理论探索》2005,(1):22-24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必须科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改变生产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0.
《海南人大》2006,(12):44-44
丁元竹在2006年9月7日《中国经济时报》撰文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物质和制度层面的,要通过经济发展和体制设计建立公平发展的机会机制。物质和制度层面的,就是要在和谐社会的体制或制度框架内,每个人都拥有公平发展的环境。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如果说科学发展观更侧重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话,那么,和谐社会则是着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解决好社会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