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20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95篇
中国共产党   434篇
中国政治   604篇
政治理论   177篇
综合类   1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132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204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2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总要求、科学内涵、及建构原则中提炼出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并从人学视角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活动背后的动机一利益之争所潜伏的“危机”,即不和谐。欲化不和谐为和谐,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在此过程必须处理好人与世界的这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42.
彭立威 《传承》2012,(5):63-63
生态人格体现了对"求真"的理性追求,即生态人格要求人们必须拥有丰富的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具有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生态智慧,并以此来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3.
“规划好、干得好、拆迁征地安置好、发展环境好。”这是2011年6月,省委书记、时任省长赵克志在德江县调研时给予德江县城市化建设的高度评价。2012年以来,常德、凤凰、赤水、凤冈、雷山等省内外市县纷纷前来德江交流城市化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44.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与生态环境恶化,绿色政治应运而生,这是人类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但同时也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绿色政治是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理念,其本质是注重世界存在的生态整体性,具体展现为目的—手段共生性、局部—整体交互性、存在—生存的关联性、共生—超越的统合性。  相似文献   
45.
正生态危机发生实质是人类为了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资源无止境的索取和争夺而导致的;生态危机发生的社会伦理根源是技术理性的扩张导致科学技术的异化、消费主义的盛行加重了对自然的消耗与污染、功利主义的漫延导致代际自然资源分配不公;要缓解人与自然日趋紧张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不仅要依靠科技、经济手段,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改变人们的社会伦理观出发,用价值理性自觉地调适技术理性的非理性倾向、改变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摒弃发展理念的功利主义,从而调节好人与人  相似文献   
46.
凌宗伟 《先锋队》2015,(8):12-14,3
所谓"教育之爱",强调的是在教育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仅要有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情感,还要爱我们所教、所学的内容以及教和学的方式,乃至于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方方面面。这爱和情感是包容、慈悲、博大的,同时,又是理智和基于道德的。其目标就是不断地改善,试图使师生双方的每一个人(往大里去,还包括同事之间、同学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变得更好,进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使世界变得更好。  相似文献   
47.
苏庆华 《思想战线》2012,38(1):145-146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人由于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态环境一般都比落后国家较好的表象,就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只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到足够发达之后才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它只是与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联的纯技术性问题,而并不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意识形态问题相关联。有鉴于此,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48.
梁旺兵 《传承》2012,(15):72-72
和谐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做到坚持以游客满意为中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促进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和谐旅游。  相似文献   
49.
绿色家园     
叶慧 《今日浙江》2012,(21):22-23
山川、田野、森林、海洋……乡村、家园、蓝天、碧水……行走在浙江大地,蓝天作幕、绿野为席的“生态画卷”,总让来自省外的媒体记者惊问:浙江是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0.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包括明天人之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天的关系等合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成果全民共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