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27篇
工人农民   52篇
世界政治   9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469篇
中国共产党   830篇
中国政治   1084篇
政治理论   432篇
综合类   5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252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358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379篇
  2008年   436篇
  2007年   274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严雄飞 《前沿》2002,(10):128-131
中国古代社会慈善救助思想分为人性和理性两种思想。前者是从仁义出发怜悯他人 ,后者是仁义运用于政治的行仁政思想。仁是指导救助活动的准则和人性体现 ,仁运用于政治就会吞噬人性 ,成为服务于理性统治的工具。仁作为一种社会道德标准 ,激励人们向善 ,有利于社会相互扶助的开展  相似文献   
32.
本文首先从人权的价值论、人权的规范论及人权的事实(实证)论来阐释人权,以求展示人权的不同侧面。在人权的价值论中,考察了人权的目的性价值与手段性价值,并揭示了人权价值内含的三个信念:人的共同性与多样性、人的平等、个人自治理念;在人权的规范论中.分析了人权的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内容,对人权内容的分析,主要借助于霍菲尔德的权利分析框架;在人权的事实论中,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了人权现象作为一种事实在人的生理与心理上的内在基础。最后,基于对人权的上述理解,反驳了关于“人权谎言论”的观点。揭示了人权的人性关怀与对现世的意义,从而又反过来深化了对人权的理解。  相似文献   
33.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有效途径.如果只坚持片一元标准搞教育.而忽视官兵的层次性、创新性及个性的差异性,或过分强凋“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忽视受教育者的个人需求.或不注重思想教育的互动.忽视思想上的交流,就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使官兵与政治教育感情疏离,甚至产生逆反和排斥心理.使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34.
周朴园是一个被封建伦理异化的人.他的悲剧在于他被异化后主动放弃父性、夫性乃至人性.实际上,他自身的悖论人生故事却是<雷雨>之源.在周朴园痛苦的人生选择之后,隐藏的是一颗挣扎的心灵,纠缠的是他反人性后寻求回归人性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35.
王志超 《廉政瞭望》2004,(11):28-29
尽管经历了甚至永远经受着妹妹被亲生儿子杀害的巨大痛苦。但是,当叶文接到在狱中服刑的外甥肖晓的信后,她仍然以博大的母性情怀抒发起悲愤欲绝却又难以割舍的慈爱。  相似文献   
36.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为技术带来的负效应所折磨和困扰,这负效应通常被称作“技术陷阱”或“技术悖论”。在技术哲学界,对技术悖论产生的根源进行理论反思也一直是个难点和热点问题。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技术史和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在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根基、现代人着魔于技术的进步、算计性的思维方式左右人、走向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四个方面是探究这一问题产生根源的关键。  相似文献   
37.
关于农民宪法权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周世中 《河北法学》2005,23(10):14-17
农业、农村、农民是我们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中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必须赋予农民以真正的宪法关怀,保证农民基本权利的实现。迁徙自由、接受教育、平等选举、结社自由就是这样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38.
通常,人们是依据其对生活阅历背景建构下的人性的把握,来对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做出判断的.但是,当个人秉持的价值取向与国家法确定的价值选择发生冲突的时候,参与法律生活的普通公民(更确切的说是法律主体)就容易因为遭遇人性不能解释的无知,而在盲目中受挫.对此能否在制度设计上给予救济呢?本文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9.
今人所言“与时俱进” ,在古代《易传》一书中叫“与时偕行” ,如 :“损刚益柔有时 ,损益盈虚 ,与时偕行。” (《彖传·损卦》)“天施地生 ,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与时偕行。” (《彖传·益卦》)“‘终日乾乾’ ,与时偕行。” (《文言·乾卦》)《庄子》书中的《则阳》篇也有“与世偕行而不替 (废 )”的说法。后世不少思想家均有所发挥 ,如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在其《周易内传》一书中说 :“既损既益而时因以变迁 ,则损益行而时因以偕行也。” (卷三 )古之“偕行” ,即今之“俱进”之意。欲了解古代之“与时俱进”观 ,须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 ,趋时…  相似文献   
40.
国内外法律实践无可辩驳地证实,任何国家的制定法只有通彻人性,饱含人文关怀,才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调整功能。毫不夸张地说,法律的人性化构成了法律的价值基础。而我国古代法律中的"亲亲相隐"制度恰恰抓住了人所具有的悲悯之情。自古至今,它所展现的人性魅力,使法律理性和天然人性实现了有机统一。我们之所以今天依然要推崇"亲亲相隐"制度,就是因为它将为修正我国刑事法律的人性匮乏提供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