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9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06篇
中国共产党   96篇
中国政治   172篇
政治理论   52篇
综合类   8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先锋》2016,(7):64-65
1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京拜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燕生。王波、苟正礼参加。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京拜会交通运输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兼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王波、刘守成参加。2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京拜会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建国。王波、苟正礼参加。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调研全市防汛排涝工作。谢瑞武、黄平、张正红参加。  相似文献   
102.
佾舞是中华民族流传至今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它以周礼为精髓,与天地山川先祖神灵对话,表达对圣贤之感恩与崇敬,祈盼天下平安、社会和谐愿景.佾舞曾随“丝路”传播到泛中华文化圈,至今仍在韩日等国流传.在“一带一路”对外交流中主动展示佾舞,增进“丝路”沿线国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对寻求不同文明的国家间和谐相处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具有积极、正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张稚庐 《春秋》2010,(5):45-46
在我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孝”字当头。历代帝王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种种怪诞行径竟传为美谈。父母的“吴天罔极之深思”让子女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起码要“生则养之以礼。死则丧之以礼”。这里所谓的“礼”。无非是儒家的那套货色。《大清会典》有丧礼规定。人民国后,  相似文献   
104.
在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历代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正统和居于主流地位的法思想——儒家法思想,其核心内容为仁和礼,实质是礼法共同体,价值准绳是义。本文借鉴思想史、社会史的方法,首先阐释了儒家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法思想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儒家法思想的现代价值,借鉴和继承其精华,探求对现代法制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5.
贪富当知耻     
南方朔 《南风窗》2014,(18):91-91
古代说“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当了大官就可以有了“免死牌”,而是说大官有惩罚标准更高的“礼”。有罪有责就应该自杀谢罪。  相似文献   
106.
南方朔 《南风窗》2013,(16):95-95
官僚滥权的狠是一种状态,人民心生不满所造成的反抗的狠则是另一种形态——当一个社会这种狠劲大增加,它绝对不是好现象。《孟子·公孙丑上》说,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开端的基础。因此后来的人遂说人心是肉做的,意思是说善恶乃是人类的天性,人心是柔软的。  相似文献   
107.
郑贺秀 《法制博览》2011,(6):F0002-F0002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书上都这么说,老师也都这么教。《礼记》中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是说人要以谦恭和敬畏的态度;去为人处世,与人打交道。若这样理解,“礼”,就是个好东西了。于国于民,于人于已,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08.
晚清礼法之争时期,礼教派和法理派在驳斥对方或为自己辩护时,“认真对待风俗习惯”成为支撑各方观点的重要言说和本土资源。然而,此前历代政法实践长期存在移风易俗的传统,习惯在王朝固有治理模式中常被视作改造或排斥的对象。习惯在晚清礼法之争中凸显其重要性,主要原因是礼教派以新法不合风俗习惯作为反对法理派的重要“武器”。在具体言说中,礼教派以纲常伦理置换了风俗习惯的内涵。法理派则参照西方重视习惯的立法与法制传统,试图以地方习惯作为立法资源和对礼教派的回应,并主持推动了大规模的习惯调查。不过,争论的双方都认同自上而下的国家主义立法模式,因此,习惯在近代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09.
目前对《论语》的各种注释版本中,对绘事后素的注解有两种大的分歧,一则为后于素,一则为达于素。笔者支持达于素的观点,引申出止于素的内涵。儒家由情本体到礼治观,呈现鲜明的观念序列:性。由对个人的道德规范到对社会的组织规则,是先秦制度文明的体现,表现为礼义仁。由对个人的道德规范到对社会的组织规则,是先秦制度文明的体现,表现为礼义礼制礼制礼治,于今天的制度文明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0.
仁、义不仅是儒家伦理的基本概念,同时具有法哲学意义上针对于礼的正当性意谓。但对于法律正当性而言,仁、义的概念需要区分其相关含义。立基于礼的实在性而言,仁义的正当性含义表现为如下方面:第一,正当法理论存在于仁与公义的普遍正义观念当中,仁强调了人人平等的仁学主张,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人格独立性。第二,作为制度礼义的义强调了制度正义,它既体现在礼的制度中,也体现出礼义需要外在规制与协调。第三,作为裁断合宜的义,指征了司法领域内的行为判断标准。由此展示了法律正当性的多维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