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1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73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39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法律制度也越来越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变化,合同法也在不断地完善,本文针对合同法中的撤销权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提高人们对撤销权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2.
193.
194.
当债务人的行为害及债权人的债权时,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主张行使撤销权。现实生活中,出现了继承人放弃继承而害及债权,此时债权人是否享有撤销权,此问题由来已久。解决这一争议对审判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债务人放弃继承而害及债权实现时,债权人可以行使撤销权,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5.
郭庆菊 《行政与法》2010,(10):84-86
行政撤销权是指行政主体消灭其所作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法律效力的权力。行使撤销权的正当行使具有很多积极意义,然而,如果缺乏对其有效控制则会导致很多弊端。建议应在立法上着重对行政撤销权制约机制的制度设计。包括:确立公共利益优先和信赖保护原则、明确规定适用撤销决定的标准和情形、加强程序设计、建立内部追责机制等等。  相似文献   
196.
企业破产制度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因各种原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通过重整、和解或清算等法定程序,使债务得以延缓或公平清偿的法律制度。2006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正式诞生,它较全面的规定了中国企业破产制度。企业破产重在清偿债权,而破产财产构成的完整与合法又是公平清偿破产费用与债权人债权的前提与保障。  相似文献   
197.
张保华 《人民司法》2020,(13):83-88,95
根据利益冲突实质及法律关系构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第23条关于放弃或者限制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的规定应解释为债权人撤销权制度的具体适用情形,即债务人放弃债权担保。其规范对象应包括承包人就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实施的,损害建筑工人利益的可被撤销的各种行为类型。在损害建筑工人利益的认定上,应考虑行为的作害性、整体交易效果、因果关系等因素。在程序机制上,应以债权人撤销权制度为依据确立建筑工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诉讼地位。在效力评价方面,应认定债权受到损害的建筑工人有权请求撤销。  相似文献   
198.
张维 《世纪桥》2010,(17):55-56
我国《合同法》规定了撤销权制度,但是对于行使撤销权的主体即债权人的问题则缺乏具体规定,在理论和实务中都引起了很多争议,其中比较集中的问题在于债权人是否包括全部种类债权的债权人,是否包括有担保的债权人,以及债权是否要求已到期且已确定,以及多个债权人的情况下如何行使撤销权等等。本文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和理论,同时结合实践经验,对债权人的资格进行分析,提出以举证责任的分配来解决债权的争议,同时建议对《合同法》第74条第2款进行修改,以解决多个债权人的情况下诉讼程序处理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9.
《合同法》第186条规定了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权制度,学术界对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理论基础及其与《合同法》第189条之冲突等问题尚存在较大争议,文章就赠与合同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00.
吴一鸣 《法律科学》2010,28(2):107-116
在现有的规则和学说范围内,双重买卖中后买人的单纯知情既不会引发撤销权的行使,也不会导致第三人侵害债权责任的发生。但通过考察相关国家的立法和判例可见,"单纯知情"这一事实将产生类似于预告登记的效果,导致先买人的债权能够对抗在后的买受人,且不会对债权、物权二分体系带来混淆,亦不违反物权法定原则。在单纯知情的双重买卖中由在先的买受人取得所有权这一规则,在实践中既具有必要性,亦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