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30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85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成熟期,社会上形成自上而下的崇佛风潮.皇权托政佛门、以佛治国,将佛家的斋日与戒律纳入唐律,在刑罚的执行上表现出仁慈恶杀,运用佛教的处俗之德强化王化之制,以期佐治安民.士僧潜心悟道,通过宣扬事君以忠、侍亲有敬的伦理道德,劝人归善,协契王道.民众信佛,受佛家的禅定、报应、涅槃等思想的影响,随顺王法.  相似文献   
152.
个人求助平台在实践中引发了许多法律问题,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以《慈善法》为核心的现行慈善法律制度无法提供规制的规范依据,其主要理由在于个人求助平台与慈善法律制度所规制的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在主体和活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细致分析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的相关规定可以发现,在引导个人求助平台经主体上的“分离”和活动上的“统一”之后,就能够使其符合被“指定”为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在主体和活动上所需满足之要求,进而就可以依据《慈善法》对其进行规制。在此基础之上,如若《慈善法》在修改中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那么就将有助于实现对个人求助平台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153.
山中之佛     
10月,单位放假再加上自己积累的假期,我独自一人搭上长途车,去到山中静息。秋天的树高大蜿蜒了一路,灰尘扬起仍然挡不住很好的天色,车越到郊外空气越清新,视野越开阔,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之后,逐渐展现出寂静的山野。向当地的老乡打听那个要去的地方,反复叮咛跑长途的女车主到了龙泉镇一定要叫我。  相似文献   
154.
上海《中华小说界》1914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树人”的小说《玻璃神》,其主题是表现佛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慈悲观念。该小说于1976年被发现时,日本和中国的几位学者围绕它是否是鲁迅的早期佚作展开过讨论,出现相反的两种意见,意见分歧的一大根源在于如何看待鲁迅对佛教的态度和作为,否定者的主要论据就是鲁迅对佛教一贯持批判态度,不可能写“亲佛”的小说。但事实上,鲁迅对佛教文化有过持久而热忱的关注;他的大苦恼、大悲悯、大智慧、大无畏的人格精神也深受佛教文化中相应成分的影响熏浸;佛教文化的积淀还经常在鲁迅的艺术思维中发挥作用。因此,不能因为《玻璃神》“亲佛”而否认鲁迅对它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55.
生态政治:老子生生和谐的政治价值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以"道法自然"为逻辑起点,以"天道尚慈"、"天人合一"为伦理依据,构建了"无为自化"、"以百姓心为心"、"万物并齐、并育不害"的和谐生态政治社会。老子生态政治文化对"自然万物"的终极关怀及其所蕴含的"法自然"的立法精神、"天道与人道相融"的稳态经济观、"自然无为、至治之世"的无为政治观、"天人合一、生生和谐"的生态意识及其所派生的护生价值观、生态智慧观、均富平等观等政治理念,对解救因生态危机引发的社会困局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不失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6.
梁琳 《学理论》2009,(11):27-28
“儒、道、佛”三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其他方面发展都起着深刻的影响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儒、道、佛”三家关于生命伦理的思想各自都具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价值。开展深入研究三家生命伦理的思想,思辨地对待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吸取精华,弃其糟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才能指引我们选择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7.
智慧的禅宗     
吴心 《黄埔》2009,(4):58-59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寺院林立,从教者众,而且出现了许多教派,诸如,天台宗、惟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等。然而,除禅宗外,其它各派(不包括密教的藏传部分)在唐武宗灭佛运动后都逐渐衰微,或一蹶不振,或永远消失,只有禅宗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获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在唐中叶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即是以禅宗为其标志,禅宗甚至成了中国佛教的同义语,这种状况一直贯穿宋元明清历代。  相似文献   
158.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当一个普通的人放下了心中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成了佛.如今,世界处于极度危机之中,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前所未有的加强.人们的内心从来没有这样的焦虑,然而这又都是人类咎由自取的.本文从解决世界危机的角度切入,来理解佛教中所讲的觉悟和修身.  相似文献   
159.
弥勒与韦陀     
去过庙里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相似文献   
160.
从元澄奏折看北魏佛教的传统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祖、世祖以来,北魏鲜卑贵族加速了汉化进程,客观环境的变化又造成寺院经济的膨胀、发展,以及佛教信仰的世俗化、功利化、民间化。但北魏统治者在现实政策方面,一直想回到过去时代,希冀用儒家的纲常名教去限制、削弱佛教寺院的势力及影响,于是貌似复古的元澄限佛折出台了。应该说它的出现符合北魏统治者的普遍要求。元澄的本意与想法可能是好的,但究竟能否得到贯彻实施,还要看北魏佛教信仰的民族与历史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