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8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1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1333篇
中国共产党   1324篇
中国政治   1547篇
政治理论   374篇
综合类   87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423篇
  2014年   635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94篇
  2008年   285篇
  2007年   217篇
  2006年   298篇
  2005年   218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330篇
  2002年   336篇
  2001年   391篇
  2000年   245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司法改革主要指司法制度、司法体制的改革,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表面看来,司法改革发韧于审判方式改革,是审判方式、审判制度改革的发展与深化^①。若究根溯源,它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对法律秩序提出的更高目标和更迫切需要的回应,形成了改革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的司法体制的内在动.  相似文献   
4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是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总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积存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积存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农村人口出生率偏高;二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五是国际劳务市场开拓不够等。  相似文献   
44.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依法治国为依法执政提供制度和理念上的保障。准确把握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45.
从《贞观政要》看魏征的治国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相。《贞观政要》一书介绍了魏征从平民到宰相的人生历程,记载了他的治国主张,主要是他提出的关于人心思治的教化方针,长治久安的治国之术。  相似文献   
46.
法律信仰与中国法治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佳容 《律师世界》2002,(10):37-39
当今全球大部分地方将法律奉为至上准则来处理各类大小事务时,中国也理性地选择了走“依法治国”之路。而法治国家的形成有待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实现,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法治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因此,法治现代化的真正的内在动因是树立全民的法律信仰。没有法律信仰,法律是空白的,法律是无望的。美国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曾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一、法律信仰的概念法律信仰是一个牵涉法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伦理学的概念,由于其牵涉面广,以至要用几个简明的文字得…  相似文献   
47.
世界很多国家开发欠发达地区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就是加强为保障实现战略目的的专门立法。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是一个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实现的战略,必须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48.
我国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民主党派锦州市各级地方组织不断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积极为实施“锦州振兴方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9.
“法治”与“德治”犹“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既定的治国方略,其根据有四人;一是人类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二是“法治”本身的局限性决定的;三是构成科学的治国方略;四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0.
依法治国与农村法律信仰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法治建设直接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而广大农村村民的法律信仰状况却令人担忧。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体认知问题,也有客体专门性问题;既有历史化原因,还有法律运行状况及社会控制层面的因素。因此,要多渠道培育农村法律信仰,使法律成为农民的必需品,从而实现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