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36篇
工人农民   29篇
世界政治   16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1篇
法律   713篇
中国共产党   1447篇
中国政治   1992篇
政治理论   513篇
综合类   68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582篇
  2011年   660篇
  2010年   611篇
  2009年   564篇
  2008年   768篇
  2007年   221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135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社会转型期是所有后发现代化国家必须经历的一个紊乱期。称之为紊乱期,主要是就其巨大的社会成本和负面影响而言的。转型期最明显的社会特征之一就是治安失序,由此,秩序重建尤其是治安秩序的重新构建成为解决问题的出路。新的治安秩序的重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其在政治稳定、经济建设及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巨大促进作用。治安秩序本...  相似文献   
242.
川友 《友声》2011,(3):38
在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四川人民怀着感恩之心,衷心感谢帮助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全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并关注日本东北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4月26日,四川省友协和都江堰市友协在都江堰市北  相似文献   
243.
自1999年武汉惊爆全国首例判决书拍卖案以来,全国各地拍卖判决书的情况屡见报端。司法审判的神圣性招致民众的质疑,严重削弱了司法公信力,是导致司法权威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律白条”不断出现。生效的判决是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做出的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法律丈书,如果连代表着法院最高权成的判决书都无法得到执行,那么司法权威要如何体现?本文通过公民对判决书的拍卖这一现象,分析我国法律的困境——“执行难”,进而揭示司法权威流失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44.
肖军  邓靖 《台声》2014,(5):67-67
<正>4月2日,作为台湾光复后文化重建重要参与者、著名文学翻译家、教育家、鲁迅学生及挚友的李霁野先生诞辰110周年前夕,由全国台联主办,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市台联、上海鲁迅纪念馆协办,北京台湾会馆承办的纪念李霁野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当天,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吕聪敏、中国警察协会副主席朱恩涛、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  相似文献   
245.
王志刚 《湘潮》2011,(3):6-9
皖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着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主动权,不但打退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而且迅速重建新四军军部,使部队由原来的6个支队扩编为7个正规师。蒋介石妄图通过围歼皖南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部队来达到消灭新四军的阴谋也彻底破产。在这一过程中,刘少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246.
司法面临信任危机 如果说法律应当让人信仰,那么,法院则应当让人信任,法官则应当让人信赖,判决则应当让人信服。简言之,法无信不立,信任乃法院的立身之本。  相似文献   
247.
2月18日,由全国台联主办的许寿裳先生追思会暨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许寿裳的亲属与两岸学者及各界人士在追思会上共同缅怀他的事迹、学识和风范,颂扬他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及战后台湾文化重建所作出的卓著贡献。许寿裳(1883―1948),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文史学者、教育家、传记文学作家。1902年赴日本留学,与鲁迅认识,成为挚友。历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华西大学、西北联大等校教授。1946年应陈  相似文献   
248.
西方国家宗教的神圣性和法律的社会性是其法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便形同虚设"这一观点的提出在中西方的法学界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通过对宗教与法律的实质加以区别和联系,伯尔曼将整个西方社会的法律与宗教在制度上的相互促进和影响呈现在世人眼前,其对法律与宗教的历史、文化基础的剖析,以及运用现实的逻辑研究方法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二者相互依赖是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法律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人类正义的终极体现;而宗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潜移默化的习惯。伯尔曼式的法律信仰是法律人内心深处对法律制度的一种解读和对法律精神的一种理性情感,这种信仰的实质在于使法律制度得以完善,并通过与宗教的融合进一步寻找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方式。  相似文献   
249.
《学理论》2014,(36)
教育信仰是人生最有效的"赋值"方式之一,以教育信仰作为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教育生活需要信仰,教育信仰教育能很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以教育信仰作为高师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具有现实性要求。教育信仰教育,必须追求教育的本真价值,筑牢学生教育信仰的理性维度;必须在教育活动中增强人文关怀,筑牢学生教育信仰的感性维度。  相似文献   
250.
正我国检察改革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以恢复重建检察规范为主的阶段、以检察机制和工作方式改革为主的阶段,以及以检察体制改革为主的阶段。目前我国检察改革已经走过前两个时期,将进入以检察体制改革为主的攻坚克难阶段。新时期检察改革必将要在过去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向前推进,这就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