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1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2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3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篇
法律   97篇
中国共产党   270篇
中国政治   354篇
政治理论   97篇
综合类   1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9 毫秒
71.
邵宇 《理论月刊》2006,(12):38-40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72.
儒家先贤们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很多方法与现代语言学有相通之处。今天的英语教学实践可以继承和发展儒家治学方法的科学之处。  相似文献   
73.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孟轲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家、一个人,在忧患环境中往往能顽强生存下来,而安乐的环境却导致了死亡。这是何因何故呢?我国古老而常新的一门学问———易学号称“忧患之学”,以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回答了这个问题。《周易·系辞上》明确指出:“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发展史,易学和儒学的忧患生死观与中华民族之魂的塑造工程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忧患是民族生存的动力源。再塑民族之魂必须从忧…  相似文献   
74.
宋代词人由于不满柳永俗词的弊病,要求改革词风,提高词品,从而引导词体的创作走上了"复雅"的道路。词之"复雅",在思想内容方面要求符合"温柔敦厚"的诗教标准,在艺术形式方面必须典雅精致,反对艳语、俚语和粗豪之语。纵观宋词"复雅"的演进历程,经历了闲雅、清雅、婉雅、骚雅等几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其不同的批评对象和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75.
]“正义”始终是西方自然法的最高价值追求。本文从自然法发展的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历史时期中 ,找寻蕴藏其中的正义观念及其理论思维方式 ,提出自然法的正义观在历史中走过了自然本体、自然本体之异化的上帝本体、社会本体和程序本体四个不同阶段 ,并分析说明 ,当代中国法治社会可以从这种历史变迁中汲取什么。  相似文献   
76.
化解全球化过程中宗教冲突的儒学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其实是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趋同”与“求异”的一体两面。“求异”的根源在于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差别 ,而如何对待宗教传统的差异 ,从而化解愈演愈烈的宗教冲突所导致的文明冲突 ,如今尤为迫切。儒学传统并非西亚一神教意义上的宗教 ,但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宗教性。其中蕴涵的“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 ,在明代的阳明学中趋于成熟。而这种“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 ,可以为化解全球化过程中的宗教冲突提供一笔丰厚的资源。  相似文献   
77.
外来宗教在中国生存、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有一种不约而同的努力倾向--以多种不同方式"会通儒学",特别是尽力阐明佛儒、伊儒、耶儒相通或同源."会通儒学"是外来宗教中国化并进一步适应中国封建社会而生存发展的核心表现,加强对"会通儒学"现象的研究,对21世纪外来宗教与社会主义中国相适应,以及党和政府更有效地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8.
中国面临的文化挑战与文化战略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面临的文化挑战主要来自"西化论"、"新儒学"、"宗教热"以及如何建设"文化工业"等问题,本文结合分析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文化战略设计发表了看法.就上述四个方面作以论述.  相似文献   
79.
马林韬 《思想战线》2001,27(5):21-24
中国儒学的传统文化体系,在理论上应当区分为"文化价值的理念"和"历史表现形式"."仁学"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民本主义的思想、谐和执中的文化哲学和道德伦理的普遍性原则以及大同社会的理想主义表现,应是儒学文化体系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理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属于人类共有的文化思想遗产的最璀璨部分.但"新儒学"的思想家们对儒学文化的价值理念同它历史表现形式的不同内容往往完全混淆.所以,对所谓"新儒学"必须持一定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80.
<正> 国华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有三年多了。非常感谢北京大学法律系的同志提供这样一个宝贵机会、能让我们来怀念这位深受大家尊敬、爱戴的老同志、老朋友。 国华同志是我国法律史学界的一位著名学者,与在坐的许多同志都非常熟识。国华同志还是一位著名法学教育家,他为我国新时期法学教育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在今天仍让我们缅怀。改革开放以后,作为新中国“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国华同志团结学界同仁,披荆斩棘,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勾勒出了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主要发展线索,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他们所完成的一些重要著述,到目前仍是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基本著作。可以说,作为新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一位主要代表,国华同志的贡献和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作为一位著名的法律教育家,国华同志生前曾担任过北京大学法律系主任、中美法律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