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20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183篇
中国共产党   491篇
中国政治   494篇
政治理论   155篇
综合类   18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01.
在当今的中国,各类言说纷繁芜杂,针对各类社会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剖析也异彩纷呈,然而其中不乏情绪类观点,既缺乏足够的事实支撑,也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此类文章往往混淆视听,误导民众。在这样  相似文献   
802.
803.
和谐班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组成部分,建设和谐社会是和谐班子执政的目标和任务。构建和谐班子必须跳出班子纵观全局,不仅做到班子运转和谐,而且做到执政方略和谐,从集体到个体、从决策到落实、从干部到群众,建设谋事和谐、共事和谐、  相似文献   
804.
爱美、追求美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永恒课题。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过程转换为审美的过程.对于增强教育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05.
危难时刻见真情。在地震灾区人民饱受深重苦难时刻,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接连不断地向灾区伸出了救援之手,捐钱捐物、派遣救援队,充分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展现了深刻的国际友情。  相似文献   
806.
刘博 《中国公证》2007,(4):30-34
引言 “中国自有宪法己将近百年,然中国之宪政建设尚待完成。盖宪法于宪政,犹如法治于法制,其盛衰兴废,不独受制于法律之制度,更取决于政制之安排,社会之结构,公民之素质与民众之信仰。故修宪法虽易,行宪政实难。”梁治平先生的话一语道破中国宪政之玄机。宪法与宪政,于中国而言,是“一字之差,百年之别”。如何使宪政的幼苗在中国大地茁壮成长,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一代代关心中国现代化坎坷进程的人们,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国民追求宪政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前进。今日中国,人们畅谈宪政,倡言法治,见仁见智,其心也诚,其言也善,宪政在中国大地的光芒己日渐生辉。  相似文献   
807.
科学发展观是关系到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它要求一个领导者要有战略眼光和战略胸怀,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发展的全局,才能够全面而正确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体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也贯穿在整个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过程,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重在贯彻落实。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善于把握全局,正确驾驭客观规律,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808.
作为建国初期党内的经济工作专家,陈云不仅领导了克服1949-1950年经济危机的战斗,而且形成了自己解决经济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解决经济问题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决经济问题时要以经济手段为主,其他手段为辅;解决经济问题时要统筹全局、重点兼顾、与时俱进;解决经济问题时要有政治观点;解决经济问题时要重视专业人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9.
道德情感的人学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为人类对整体的人及其本质的一种哲理思考.它所追求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人的主体精神境界,体现出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与人文性的特征。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最基本的教育旨归的德育是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最为接近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向社会生活实践的渗透和延伸。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德育,其实施者是人,  相似文献   
810.
李鹏飞 《党课》2007,(12):124-124
近来,在个别地方的信访工作中,提出不合理要求的群众出现增多趋势。而这些群众之所以提出不合理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个别群众不了解或者不理会有关的政策、法律和规定,个人利益至上,不考虑全局利益和其他群众的利益。二是有关部门处理问题不公平、不公开。在以往的信访工作中,有关部门对群众提出的同类或类似问题没有按规定办事,或因各种原因给予了特殊照顾。因此,给上访群众留下把柄。三是个别地方、部门存在求稳怕乱、息事宁人的思想。一些地方和部门把“无上访、少上访”作为信访工作的主要目标和“稳定、和谐”的主要体现,对群众上访畏之如虎。个别群众为了实现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就抓住这种“怕上访”的心理,动辄以“集体上访、越级上访”进行要挟,以求得个人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