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25篇
中国共产党   78篇
中国政治   137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家国天下情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情怀内涵丰富,包含着爱民敬民的民本主义立场、家国一体的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协和万邦的国际主义情怀。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家国天下情怀具有重要价值,是强化个体社会责任感的道德准线,筑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根基。因此,新时代中国公民要继续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天下情怀,用"修齐治平"思想涵养新时代中国公民的个人情怀、家国情怀和世界情怀。  相似文献   
53.
54.
《新东方》2016,(6)
不少学者认为《庄子·天下》篇"道术"是一种把握宇宙人生的学问,或者是研究怎样实现人的精神超越境界的方法,即往往把"道术"当作探索"求道""得道"的某种方法途径来理解。审慎地考察,我们会发现"道术"属于以"道"之精神境界为宗旨,用"道"来指引社会人生因循自然、顺应天然的应用研究。"道术"应当是讨论"化道"之用的"用道之法",而不可能是"求道之术""得道之法";与之相应,"方术"则因为天下之人"各为所欲焉而以自为方"导致忽略甚至背弃"道"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55.
周婷 《当代贵州》2020,(2):26-26
刺梨出山,风行天下。2019年12月13H,拼多多、汇源集团、绿地集团等企业齐聚贵阳并与贵州达成多项协议,吸引他们的就是水果中的维C之王一贵州刺梨。这些企业将利用其宣传和销售资源,帮助贵州刺梨搭建产销平台。  相似文献   
56.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其中“,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辉煌的重要密码。“坚持胸怀天下”不仅熔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而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两个大局”的背景下,深刻认识和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7.
清末民初,正值天下大变之时,胸怀天下与苍生的知识人们迫切需要从各类书籍中觅得救世良方。较之古人,其读书习惯遂多了一分时代的属性。以梁启超为例。作为彼时思想传播的领头羊,他的笔锋常常自带“魔力”,深深影响了一众青年学子。  相似文献   
58.
魏磊杰 《法学评论》2024,(3):182-196
西法东渐初期,吸纳西方传教士的既有做法,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晚清士人秉持一种通经致用的比附之法,以图借助先秦法政思想重构新的普遍主义世界观,最终达致有效应对西方殖民现代性知识“入侵”之目的。经历百年沉寂,伴随中国崛起,当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者在新的世纪赓续了这一知识传统,此等“春秋国际公法”观背后的思维逻辑又被重新发现和调用,以求在学术层面有效推助各自学科本土化之同时,亦能在政治层面为业已进入后现代性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一种更为公平的世界愿景。对中国知识精英调用先秦法政思想的百年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可为当下必然需要依托传统法政资源塑造的中国国际关系/国际法新观念的对外投射提供诸多镜鉴。  相似文献   
59.
回望过去,胸怀天下的士大夫和心忧苍生的仁人志士,用铮铮铁骨捍卫山河与尊严,传承着《礼记》中"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的士大夫精神和家国情怀。他们的品质,是对外在压力的抗拒与对内在理想的执着与坚守,谓之"气节",正是骨气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0.
张稚庐 《春秋》2010,(5):45-46
在我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孝”字当头。历代帝王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二十四孝》种种怪诞行径竟传为美谈。父母的“吴天罔极之深思”让子女不知如何报答才好,最起码要“生则养之以礼。死则丧之以礼”。这里所谓的“礼”。无非是儒家的那套货色。《大清会典》有丧礼规定。人民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