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25篇
中国共产党   78篇
中国政治   137篇
政治理论   21篇
综合类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魏磊杰 《法学评论》2024,(3):182-196
西法东渐初期,吸纳西方传教士的既有做法,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晚清士人秉持一种通经致用的比附之法,以图借助先秦法政思想重构新的普遍主义世界观,最终达致有效应对西方殖民现代性知识“入侵”之目的。经历百年沉寂,伴随中国崛起,当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法学者在新的世纪赓续了这一知识传统,此等“春秋国际公法”观背后的思维逻辑又被重新发现和调用,以求在学术层面有效推助各自学科本土化之同时,亦能在政治层面为业已进入后现代性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一种更为公平的世界愿景。对中国知识精英调用先秦法政思想的百年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可为当下必然需要依托传统法政资源塑造的中国国际关系/国际法新观念的对外投射提供诸多镜鉴。  相似文献   
6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八专题指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天下观"主要蕴含推己及人、天下大同,以和为贵、讲信修睦,求同存异、美美与共等价值内核,因其超越了时空、地域、种族界限,故而在历史中得以积淀,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在碰撞中实现融合,时至今日愈发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63.
知识产权与贸易自由共生于市场,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一方面产生了财产制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产生交易行为秩序的需求。知识产权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扩大贸易自由这一直接目标。但在践行目标时,由于市场资源配置的失灵,知识产权制度自身产生了阻碍贸易自由的非结构性障碍:权利扩张进程中民主程序的缺位以致共识文化断裂、私权与公共资源对抗、市场竞争秩序削弱。对此,强调公共利益原则、完善政策性制度设计、构建对话协商的政治机制无疑是重要且可行的,而“天下”思维的导入则有利于打开所述障碍的思想困境并寻求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64.
19世纪末期,以西方国家为中心和参照的现代化进程的铺展和中国国家制度的疾速衰竭,使汉语在世界语言的中心地位也发生了颠覆式的位移,逐渐滑落到边缘地位,"汉字文化圈"也呈现出破裂的态势。21世纪,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现代化实践及其重大转型,为汉语的复兴和精神重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这种全新的时代语境和历史背景下,将重新"发现汉语"及其"天下精神"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命题,这意味着以西方文化为轴心的单向度的世界文化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以汉语复兴为切入点,中国文化将成为解构文化帝国主义的重要力量,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同时,在重新"发现汉语"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吸收其他语言文化资源的同时,坚持汉语及其文化形态的输出立场,摒弃中西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思维模态,建构一种语言的"天下精神",从而使汉语在文化全球化中发出中国的声音。  相似文献   
65.
晚清以降的中国边疆研究历经了从传统的华夷观、天下观到近代民族国家边疆观的视野转换。从清末、民国一直到本世纪初,几代中国学者围绕中国边疆史地、边疆治理展开深入细致的研讨,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和边疆学的建构做出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中的诸多原因,导致中国边疆研究从传统到现代的视野转换并不彻底,尚未摆脱在中国历史上延续数千年的中心—边缘视角,也就难以与国际学术界形成严肃的对话和交流。过去三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兴起的跨国史、全球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视野,应该可以成为中国边疆史和边疆学研究的有益补充,而近年来一批优秀成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边疆研究正在向跨国视野和全球眼光转换。  相似文献   
66.
支配古代东亚国际秩序的基本原理是“角色原理”。这是一种与“单位平等原理”不同的国际秩序原理,它源于核心行为体亲属集团内角色的自然差别,对行为体行为的评价基于对角色的预期。适用于中国人人际关系三个圈子中的三种文化,即“亲人文化”、“熟人文化”和“生人文化”也同样作用于国际行为体之间。与“单位平等原理”相比,“角色原理”对行为体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并且内化这种原理基本不触及行为体的身份认同问题,这是“天下”国际秩序及其原理得以高度内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7.
鲁烟 《现代领导》2001,(1):35-35
不知清朝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王中是不是“天下第一贪”,身为文华殿大学士、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的他,可谓权倾一时。他为官二十余年以他贪污的总数8亿两白银推算,每年要贪污4000万两,相当于当时清延一年的国库收入,是《北京条约》中对外赔款1600万两白银的2.5倍。真可谓天下之泽,尽饱一人之私囊。区区胡长清与和王申比是小巫见大巫了。  相似文献   
68.
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共产党宣言》是其理论之根和精神之魂,也是其胸怀天下思想的重要依据。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共产党宣言》中的历史观、价值观、国际观为指引,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推动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仍需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历史经验,加快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9.
中华"治道"之核心,是"礼治".而"礼治"并非一种单独"治道",它只是"天治"、"君治"、"民治"三种"治道"之循环.三种"治道"循环相济相生、相制相克,就是所谓"礼治".三种"治道"之循环,由六大核心理念支撑:天下主义、和而不同、广土众民、兴灭断绝、执两用中、返本开新.其中"天下主义"与"和而不同"偏向"天治"一方面;"广土众民"与"兴灭断绝"偏向"君治"一方面;"执两用中"与"返本开新"偏向"民治"一方面."天下主义"对治"民族-国家主义","和而不同"对治"同而不和","广土众民"对治"小国寡民","兴灭继绝"对治"殖民主义","执两用中"对治"单边主义","返本开新"对治"弱肉强食".前六大理念,共同指向"王道";后六大理念,共同指向"霸道"."民族文化"之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核心理念"之复兴、古老"王道"之复兴.  相似文献   
70.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熟悉明朝的于谦,想必大家都是从这首不朽名作《石灰吟》开始的。其实,于谦不仅把一生廉洁清白和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留在了人间,更是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佳作,成了我们历史文化的瑰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