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12篇
中国共产党   128篇
中国政治   187篇
政治理论   90篇
综合类   1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欠发达地区农地小规模经营已经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解决当地农地流转问题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在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村委会作为农民组织的载体,其职能构建是否合理关系着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和农村社会的整合.在现实中,欠发达地区村委会职能在农地流转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角色失衡错位现象.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村委会需要将自身定位为一个服务型、协调型组织,从而真正实现村委会的本来宗旨.  相似文献   
32.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增强发展协调性、基本形成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做出了更加明确的部署。在城乡差距巨大的基本格局下,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33.
土地流转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地流转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通过分析4省10县36村的调查问卷发现,在农户做出农地流转决策行为中,乡镇基层政府的引导成为重要变量之一,且政府信任越高,农户流转出土地的可能性越大。其影响机制主要来自于三大矛盾,即政府土地流转动力高与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弱之间的矛盾;流转后征地赔偿争议中因经营者获得赔偿造成农户的心理落差与其渴望无争议获得全部土地赔偿的矛盾;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等服务不足造成流入方与流出方目标农地差异的矛盾。  相似文献   
34.
农地规模经营“湖北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农地通过自发流转,正在探索破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亩地"困局《瞭望》新闻周刊最近在湖北省公安、监利、大冶、京山等县市的调研采访中发现,农户之间依法自愿流转土地的现象频生,许多留守农户种田在20亩左右,种田50亩以上的大户方兴未艾,数百亩上千亩也不鲜见,甚至还有1万多亩的土地规模经营,正在尝试破解长期以来种田不赚钱的"一亩地"困局。  相似文献   
35.
农地征用制度: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我国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在立法、征地补偿制度以及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三个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致使失地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为了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应对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范围,加强土地立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改革征地补偿制度;改进征地程序,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36.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导阶段、乡村集体所有制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级阶段、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中级阶段。从四个阶段的变迁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过程,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交互替代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主体绩效偏好与农民绩效偏好趋同的过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趋势是:农地产权多元化,家庭承包土地物权化,农地产权流动化、资产化、价值化和货币化。  相似文献   
37.
对我国农地经营制度变迁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地矛盾是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力、效率高低是农地制度变迁的关键变量、社会公平是农地制度变迁的倒向砝码 ,因此 ,人地矛盾的有效缓解、促进效率的制度构建、社会公平的必然兼顾就构成展望农地经营制度变迁的思维逻辑链条。本文认为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拓展农地制度的选择空间 ,合理界定产权是完善家庭承包的当务之急 ,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实现农地规模经营是改革农地制度的长期任务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8.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边缘化的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失地对于农民来说本不应当是坏事,因为它给农民提供了告别传统生活方式、进入城市社会和分享现代文明的契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目前数以千万计的失地农民却沦为了务农无田、务工无岗、社保无份的边缘化群体。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并不在城市化本身,而是多种制度、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农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以及政府职能错位和农民维权组织缺失等,都是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39.
武汉市城乡结合部耕地非农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兰  吴九兴 《理论月刊》2006,(12):169-172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耕地是耕地保护的重点,研究该地区的耕地非农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武汉市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利用特征、耕地非农化现状及其驱动力,最后提出了解决城乡结合部耕地被过度非农占用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0.
李昌平 《南风窗》2013,(25):55-57
在东亚小农农业主体的市场逻辑里,农地抵押权不可能在正规银行实现,农地抵押权和成员权变现的充分实现只能以集体经济及其内置金融为基础。今天的不少人,强调土地私有属性的理直气壮,强调土地公有属性的羞羞答答,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现在要想把问题说明白,必须从农地制度说起,后说"农转城"或"农转非"制度,再说城市建设用地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