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12篇
中国共产党   128篇
中国政治   187篇
政治理论   90篇
综合类   1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李红霞 《前进》2014,(3):56-57
真正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小农经济走向产业化,让农业靠自己的骨头长肉——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效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42.
《公安研究》2014,(10):92-92
唐欣瑜、梁亚荣在《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5期撰文认为,我国农村土地经历了由农民个人所有到集体所有的转变,农地政策的变迁引发了土地所有权权能之一——收益权的权利演进。从“占有的权利”到“增长的权利”,从“公权力控制”到“私权利回归”,农地政策与农地立法相互作用,基本建立了农村土地权利体系,但并不意味着农民土地权利的行使已无障碍。  相似文献   
43.
当前农地流转制度体系制约了供求主体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从而导致地方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经常职能错位并损害农户的合法权益。农地流转资本化有效地点击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瓶颈,对遏制城市空心化、促进新“四化”协同发展、根治征地群体事件高发以及加快农民市民化等焦点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4.
因农业税费高,1997年的二轮延包政策在湖北省部分地区落实得并不理想。大量农户为躲避高额农业税费而选择抛荒外出从而使得农地权属变得混乱。2004年完善二轮延包的政策实践又因为此前的税费改革与其后的取消农业税使得政策落实同样并不理想,并因此而形成了第一次农地纠纷高潮以及系列后果。2008年底至2009年初的金融危机使得部分失业农民工返乡需要土地耕种,从而形成了第二次农地纠纷高潮。2010年以来,持续增长的涉农补贴、粮食价格以及因年龄而自然返乡的压力使得第三次农地纠纷高潮开始出现。重新调整农村各群体的利益并使之尽量达致平衡是解决当前农地纠纷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5.
农业人口非农化转移不仅是农民的个体迁移行为,更是农民家庭基于生计资本状况的理性选择,家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自然资本以及物质资本对农民的非农化转移有着显著的影响,人力资本匮乏、金融资本不稳定、社会资本滞后、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孱弱,农民家庭生计资本呈现一定的脆弱性,这也是农民外出务工最直接的动因。农业人口非农化转移不仅是家庭生计资本状况变化带来的外延效应,也是提高家庭生计资本存量、增强家庭风险抵御能力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6.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长廊中,朝代的更替伴替着土地制度的变革与转换。回溯我国封建社会的农土制度的演进,解构这一时期农地制度的形成、发展、发达与覆灭,总结其中的实践主题、时代背景与演变规律,凝练出可值借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7.
市场化的乡村水利改革不可能解决农村水利公共品的供给问题。江汉平原上和豫南农区的小农治水实践表明,包括组织权威与社会权威在内的权威结构、分散和变革中的小农经济、农地制度构成了乡村水利制度的约束条件。而且,在组织成本不能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农地制度创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利公共品的供给问题,相反其外部性效应却造成更高层次上的、更为严重的公共品供给困境。而外出务工则在逐渐改变农户的经济状况,并引起农村经济基础的内在变革,从而使农户土地合约面临不确定性、复杂性、利益主体多元化。这样,强化合约主体中集体的协调能力,增强乡村社会的组织基础,而非不断弱化乡村治权,才是重构乡村水利制度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48.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地制度创新模式的构建,应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分三阶段逐步梯度演进,一是现阶段继续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制,积极推进农地承包权的物权化进程;二是实现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向集体所有、家庭租赁经营的中期创新模式转换;三是实现集体所有、家庭租赁经营向农地产权制度的远期模式--国有永佃制转换、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既与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相衔接,又与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相一致.  相似文献   
49.
永佃权与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佃权制度渊源流长,在大陆法系国家呈现出勃勃生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物权性.我国现实生活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与法律的抽象规定相背离,表现出的债权特征有明显的弊端.应当借鉴永佃权制度,改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农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50.
一、根本改革现行征地制度,谨防建设用地的国有化趋势。现行农地转用实行由政府征用的制度,形成了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局面,造成了农地变为建设用地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