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4篇
法律   71篇
中国共产党   40篇
中国政治   90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张文鹤  张汨 《思想战线》2011,(Z1):436-437
对外宣传是一种以翻译为渠道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可以说外宣翻译的质量是外宣工作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从目前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实际的案例,讨论外宣翻译中遵循的原则,译前处理的必要性和提高译文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82.
民初的仕途拥滞与减政呼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机构设置贪大求全,随意增加官职,突破编制,是导致民国初年机构膨胀、官吏冗滥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时的社会舆论以减政主义这一新兴政治学理论为指导原则,发出精简政府机构的强烈呼声,其减政思路对当前的政府机构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3.
<世界文学:从乌托邦想象到审美现实>一文准确判断了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地位,并提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过程中中译外工作的必要性.然而,作者认为中译外尤其需要国外汉学家的配合和帮助,忽视了中国译者的主体作用,不利于中国文学最终走向世界.中译外工作的薄弱是目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瓶颈,它受学界的观念、中国文学的创作质量、译者的自身素质等诸多因素制约.应采取国家向主要目标语言国派驻文化大使、以及提倡优秀的中国文学作者创造条件参与翻译自己作品的策略,切实提高中译外工作的效能,从而有效推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4.
低碳生活     
殷卫 《中国减灾》2011,(5X):26-26
<正>在这个环保口号格外多的年代,低碳生活的说法可能会让你犯晕。其实,低碳生活就是提倡大家在生活细节上越来越注意节能减耗,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排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其实都直接与碳排量有关系:搭电梯的碳  相似文献   
85.
围观     
烟草院士12月8日上午,主攻卷烟“减害降焦”研究的谢剑平当选为院士。仅一小时后,他便在网上被冠名“烟草院士”,遭到强烈质疑。  相似文献   
86.
许雷 《求索》2013,(11):265-265,33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来袭,各国在相互影响下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新"轴心时代"局面,涌现出更多的思想家来引导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于中译外译者而言,如何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立场,正确定位自身文化,找到走向西方的最佳方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87.
围绕“烟草院士”和中国烟草业“降焦减害”政策,一场“大论战”一触即发。而这场论战双方的主角,不仅在学术界,很可能是两个国家级政府部门——卫生部和国家烟草专卖局。  相似文献   
88.
黄祺 《新民周刊》2012,(21):46-47
烟草企业正在将低焦油卷烟作为再次拉动行业发展的增长点,按照烟企的说法",低焦油等于低危害"。这,是真的吗?烟草业试图通过研发低焦卷烟来扩展市场,它们向消费者灌输的概念是:焦油含量低的卷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小。  相似文献   
89.
李恩光 《世纪桥》2008,(8):85-85,87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注重把握原作的风格,充分发挥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再现原作的风格。再现原作风格应注意以下两点:摆正译者和作者风格之间的关系;把握好风格意义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90.
证明标准具有抽象性和主观性特点,这势必导致其可操作性不强与确定性差的局限。对此实务部门已经进行了克减这种局限的相关探索,如制定证据规格、建立案例指导制度以及地方性判例法制度等。这些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还存在部门化、地方化、制度本身缺陷等问题,需要在制定统一的证据规格、建立判例法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关于证明标准问题的研究应当转向保障认定案件事实准确性的其他具体制度、程序、规则等方面,才能最终走出研究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