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7篇
法律   52篇
中国共产党   51篇
中国政治   75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4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缔结两性婚姻以爱情为基础获得了广泛认同,婚姻法认可感情不和可以离婚在法律上确立了感情在婚姻中的基础地位,婚姻应以爱情为基础。然而,在广大乡村地区,受制于交往场域的狭小的限制,财富积累的缓慢以及手工农业生产方式等制约,婚姻具有明显的乡土区域性,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等通行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婚嫁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2.
在传统的道德评价中,功利主义一直被视同西方资产阶级唯利主义、利己主义,视同社会主义的对立物而备受责难。事实上,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功利主义不仅超越唯利主义、利己主义而在西方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全面的张扬,并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先声。而且,在中国传统社会,功利主义也一直作为阻抗儒家义务论道德哲学的一种主要的人文理念而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并不一概地反对功利主义,而是主张用社会主义改造功利主义,代之以自觉的成熟形态的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确立和推广,不仅有助于时下中国市场经济摆脱痛苦的两难境地,即唯利主义、利己主义的诱惑和道德主义的束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及公民道德建设的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3.
兵家文化源远流长,在网络时代仍然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高尚品质和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同时也因其理论短缺造成不少消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扬弃,以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94.
针对刑罚威慑的学理定义不明确,本文对其意蕴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析。认为刑罚威慑以人的理性模式为其立论基础;是借助于刑罚的惩罚性对社会成员产生的一种抑制犯罪的心理强制;它以明文规定的刑罚为依据,是一种法律威慑;刑罚威慑是一般威慑和个别威慑的统一;刑罚的威慑作用分布于各个阶段。为了进一步深入理解刑罚威慑的意蕴,还对刑罚威慑与一般预防的含义进行了比较区分。  相似文献   
95.
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不同诸侯国、集团、阶层的政治经济等利害关系的日趋尖锐,义利之辩作为一个哲学命题逐渐产生,并形成了儒、墨、道、法等各学派的义利观。秦汉之际,儒家融合了其他诸子,在学术上的统治地位被确立,传统的义利观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其主要包括“重义轻利”的道德修养观、“重义轻利”的自然人性观、“重义轻利”的道德修养观等。本文试通过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比较,探讨在新时期传统义利观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6.
王水明 《河北法学》2007,25(12):97-100
刑罚是一种最古老、持久、稳固的社会历史机制.古今中外刑法学家们对刑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刑罚在谩骂和称颂的交响乐中背负着繁重的使命.刑罚所承受的"恶名"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报应的工具,刑罚显得虚伪;作为赔偿的手段,刑罚显得无所适从;作为功利的方式,刑罚显得残酷,且违反基本人权.因此,民主国家的刑罚制度不得不具有恶名声,刑罚难以逃脱其"恶名".  相似文献   
97.
公正和功利这一对范畴,是探讨刑罚制度正当化的根据时必须考虑的。以公正为主,以功利为辅,是我国刑罚正当化之理论依据的应然选择。从刑事一体化的角度而言,我国刑罚正当化的实现有赖于立法、司法、执法等整个刑事司法领域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98.
“疫学因果关系”与我国刑法理论的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疫学因果关系是一种以流行病学为基础的因果关系理论,其在大陆法系的德国、日本的刑法学界已得到相当程度的确立。该理论适用于环境犯罪等公害犯罪中,突显了刑法的功利价值观,其对我国现行刑法理论有着充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
平等和功利是现代公民道德的基本原则 ,平等与功利是一致的 ,平等是协调利益关系最基本最有效的原则 ,也是功利最大化的基础。现代社会要求的平等是机会平等 ,教育机会平等是我国共同富裕的基础 ;需要就是利益 ,人民的需要就是人民的利益 ,承认和尊重个人需要、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得以增进和社会得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
从德性与功利之间关系的变化这一角度来分析,孔子的“为仁”蕴涵着三个层次: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在这三个层次中,德性与功利之间的关系由紧张到缓和以至于最后融为一体,表明了孔子是以自己独特而精微的方式来处理两者在“为仁”过程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