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85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工作面临群众接受困难,政治环境恶劣,人力、财力制约等诸多问题,但在中共的重视和努力下,通过健全党的宣传组织、加强阵地建设、开展多种宣传活动等,逐步使宣传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并推动大革命走向高潮。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致使中共高估了宣传的作用,认为宣传重于组织和军事,放弃了军事指挥权,成为导致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之所以如此,有当时全党认识的局限性、中共不是执政党的地位、共产国际的干预等主客观原因。中共逐步走向"笔杆子"和"枪杆子"的结合,并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与成长付出的代价和拿血换来的经验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72.
我们的父亲刘子奇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科,有幸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我们从他生前的谈话和回忆文章中了解了一些父亲参加抗日战争的情形,虽然只是片段,还是想记录下来,以此追忆黄埔先辈。随枣战役俘敌兵七七事变爆发后,父亲满怀报国之心前后七次向陆军大学当局请缨,要求投笔从戎,终于在1938年获批准被分配到河南第三十一集团军任少将旅长(司令  相似文献   
73.
历史把贵州由边缘推到前沿,地处偏远的贵州,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护法、北伐战争中都走在前列。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在南方蓬勃开展,“黔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系列,计有彭汉章的第九军,王天培的第十军,周西成的二十五军,李粲的四十三军。第十军是北伐军中的一支劲旅,“血战徐州纵横扫荡三千里”,被称为“钢铁铸成的军队...  相似文献   
74.
刘小花 《党史纵横》2012,(12):43-45
张发奎,字向华,广东始兴县人。在北伐战争中,张发奎率部先后血战汀泗桥、贺胜桥,攻克武昌城,打得北洋军阀闻风丧胆。他也因战功赫赫而升任当时被誉为"铁军"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之际,这样一位骁勇善战的将领却选择了紧随汪精卫,而与曾亲密合作过的中共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75.
胡启亚  张吉全 《湘潮》2012,(4):40-41
何国诚是早期井冈山根据地的重要人物,在《黄埔军校同学录》以及一系列记载井冈山斗争的史料中,都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这个响当当而后销声匿迹的人物。他的一生是不同凡响的一生:曾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林彪是他的同窗;北伐战争中,  相似文献   
76.
张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他18岁即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被保送至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攻读炮科专业,学成归国后参加北伐战争,以战功晋升师长,后又出任国民党陆军步兵学校少将教务长。七七事变后,张权利用苏联、美国等国援助的火炮、汽车等兵器装备,组建了国民党最早的机械化炮兵团,  相似文献   
77.
国民党军第十师与红十二师在冯寿二地区展开激烈搏杀王劲修,字健飞.1903年4月17日出生,湖南长沙高桥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参加过东征和北伐战争。1928年起任国民党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特别党部委员,福建省保安旅旅长。1929年10月任国民党陆军新编第五师副师长。1932年初调到卫立煌指挥的第十四军十师任副师长。  相似文献   
78.
周恩来与叶挺,这两位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早在北伐战争之前,就在党内一起共事,两人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这对革命的老战友,相知相交数十年,他们相互  相似文献   
79.
王艳梅 《新长征》2011,(5):62-63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字绍黄,白族,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著名抗日将领。1902年2月,周保中生于云南省大理,曾参加北伐战争,任北伐军副师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底,党中央派他去苏联莫斯科学习,"九一八"事变后,回国抗日,在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与日军进行英勇斗争中,周保中和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威名同赫。  相似文献   
80.
《党史文苑》2014,(5):29-29
蒋介石在大革命时期,为何挑起“迁都之争”,史学界一般认为:“一方面是因为革命形势的发展已使蒋介石感到在武汉无法实现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阴谋”;“另一方面,南昌地区和江西已在蒋介石的控制之下。在南昌,他可以为所欲为”。其实,“迁都之争”是蒋介石阻挠汪精卫回国,争取时间完成反革命政变准备的“杰作”。这才是他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