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8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28篇
外交国际关系   97篇
法律   84篇
中国共产党   156篇
中国政治   406篇
政治理论   100篇
综合类   4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21.
在海外华裔青少年2001年中国寻根之旅的日子里,3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裔孩子跃入人们的视野,其中有不少就是新移民的子女。他们朴素的外表下面透着聪慧与成熟,与国内孩子没有两样的面貌背后却是一段段奇特的异国经历。所谓新移民是指中国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并留在国外的中国移民,如今他们的子女已在海外长大成人,有些到了该上大学的年龄。这些孩子在刚刚几岁的时候就来到国外,接受了西方的系统教育;回到家里却说中文,吃中亿受小圆文化的用级,并承受腐来自父母的学习要求与压力,14为让币教育足中国从孔大产时代就汗始…  相似文献   
922.
如今90高龄、旅居在美国的阚家萁和杨振宁(安徽合肥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唐德刚(安徽合肥人,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一样.都是从合肥走到美国而闻名大洋两岸的知名学者。  相似文献   
923.
陈善 《八桂侨刊》2004,(1):57-58
王瑞士先生是一位在越南出生的华侨,原籍福建同安人。他父亲十六岁那一年就随乡亲们漂泊海外,来到越南中部荣市谋生;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积累了一些资本,他独具慧眼开设了一家在当时称得上相当时髦的高档洋咖啡馆。这间既典雅又庄重的饮料店,成为当时上流社会人物经常来此消遣、聚会的场  相似文献   
924.
随着加拿大新移民文学在2000年以后的强劲崛起,加强对其的整体性研究,势在必行。由于时空阈限,20世纪70年代末“新移民”与“华裔”之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共处于新居空间,但由于“历史”的缘故,令二者的新居体验不尽相同。就现有的创作而言,新移民作家们显然认识、体会到了这一“历史的距离”,且可贵的是,新移民作家并没有漠视自身与华裔之间的空间差异,反而通过文学的表征将二者之间的差异审美化,将现实的体验置放于历史与未来的更广阔时空之中去探索“差异”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毕竟二者共同面临着公共公开的多元文化与隐性深层的种族歧视之间不可调和的生存处境。新移民作家追求差异的统一,他们在文学想象中既表达了对华人群体间特殊性及其价值的承认,又在承认之中蕴含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期待与渴望。  相似文献   
925.
书画苑     
《法治与社会》2003,(4):74-75
  相似文献   
926.
LI Zongyi's benign countenance indicates his affinity with Buddha, and the influence Buddhism has had on him since childhood. A native of Panji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Li attended the Shenyang Lu 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and after years of hard work has now attained the "nirvana of perfection."  相似文献   
927.
YAO Dixiong, world famous Chinese Australian painter, went to live in Australia with his parents in 1979. Twenty years of hard work have won him a place in international art circles, and the epithet, "Prince of Steeds."  相似文献   
928.
IN the 1980s, a number of young inland dwellers took the long journey to Tibet to experience for themselves its mystic beauty. Many of these early adventurers were artists, musicians and writers. Authoress Ma Lihua lived in Lhasa for nearly 30 years. She says that at that time more artists and writers lived in Lhasa than in any other Chinese city. Artist Cao Yong, who now resides in the U.S., says, "Tibet is where my life force emerged - the place that showed me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相似文献   
929.
50年代美国华裔的命运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5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生活在美国的绝大多数华裔放弃中国国籍,宣誓效忠美国,走上了认同美国之路。他们成批迁出华人聚居的唐人街而搬到市郊居住,选择高等教育作为“向上移”的突破口,重新塑造了华裔的形象并开始被主流社会接纳。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从不提及美国社会的工作歧视和种族隔离问题,对主流社会一味采取了迎合与屈从的态度,从而使这种认同带有明显的屈辱性。美国华裔的认同抉择,主要不是所谓“化离心”,而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30.
马奈法国 《党课》2007,(11):F0002-F0002
爱德华·马奈(1832—1883)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印象派画家,他从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的画展,但他深受印象派画家崇敬,被誉为印象派的奠基人。马奈19岁时参加过法国革命暴动,他同情巴黎公社起义,还被选为公社艺术家联盟委员。当把全部渴望自由的热情转向艺术时,他在绘画中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这幅油画创作于马奈的晚年,他将古典的高贵气质和印象派华丽美艳的色彩交融在自己的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