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97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去几年的父亲居然又出现在繁华的街头。父亲没死却诈死,这一现实惨痛令亲人无法面对——  相似文献   
2.
亦强 《大特区党风》2002,(12):17-19
2002年10月15日上午,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宣判大会,多家新闻媒体的镜头对准了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在法警的押解下,站在那里不时地向旁听席上左顾右盼,试图表现自己与众不同。但是,当听到“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下达执行死刑命令”时,他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恐惧与绝望了……  相似文献   
3.
峥嵘 《党史纵横》2012,(7):44-46
张秋人是我党早期的优秀党员之一,他与蔡和森、恽代英、邓中夏、宣中华、肖楚女、沈泽民等革命先烈是同一时代的革命活动家。  相似文献   
4.
黙黙数着日子,入冬的第一天,我翻越了又一处大别山脉,来到了前山湾山里。青砖青瓦的半间房,靠山而建,远看像山里牛棚,房屋另一部分相嵌在山石之中。寒风像述说着什么,大别山托出另一番景致,山林变得有些沧桑,色彩似乎在调着当年底蕴,在挥笔写着那一个个刘邓大军的素描,山野与树木之间是那样沉寂,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身影,干瘦的老头穿着那件发黄补了补丁的军装,永远戴着那顶记载岁月的军帽,他摇晃晃地走来,操着一腔浓厚的山东口音说着什么。我惊愕地睁大眼睛,是父亲吗?他怎么又从大别山深处走来,还带着一丝坚毅的目光。穿着补丁军装的老人开口了,站在我身边的是父亲的战友周立才,一位守望大别山的老兵,一位饱含风霜的长辈。他的脸宛如雕刻一般,凸显出一种精神,似乎把整个大别山刻在了脸上。我揣着一颗敬仰之心,仔细端详着这位85岁的老人,他守候着这一片大别山整整25个秋冬,他的眼神已经告诉我了太多的往事和不变的心境。  相似文献   
5.
李士海 《春秋》2012,(1):38-38
在黄河岸边、山东省东阿县鱼山脚下,刘胡兰式的英雄孙秀珍的名字至今传颂着。孙秀珍.1929年3月5日生于东阿县林马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9岁父母相继去世。1944年11月7日.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革命工作.任东阿县第六区(后改为单庄乡,现称为鱼山镇)妇女干部。1947年夏季,她怀着对党的感恩之情.带领乡亲们用实际行...  相似文献   
6.
下楼房,位于大别山商(城)麻(城)金(寨)三角地区中心,现属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沙河乡楼房村.1947年12月30日至1948年2月24日,刘邓大军南下临时指挥部(前方指挥所)就设在这里.  相似文献   
7.
先锋语录     
《军队党的生活》2011,(6):76-76
我们的共产党人从不掩盖自己的缺点与错误;我们有很高的自信力,因此我们自己敢于揭发一切缺点与错误,也能克服一切缺点与错误。——邓中夏  相似文献   
8.
“一国两制”理论是对“一纲四目”构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中“一纲四目”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武力解决到和平统一的转变;“一国两制”被作为一项长期的国策,“江八点”使其更加丰富和全面。  相似文献   
9.
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突破敌“黄河防线”,挺进中原战场,千里跃进大别山,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拉开了帷幕。随后,为保障刘邓大军能够在大别山区创建鄂豫皖边根据地,毛泽东指挥陈赓、谢富治兵团于8月下旬南渡黄河,挺进豫西、陕南,实施战略展开,创建豫陕鄂边根据地。紧接着,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在9月取得沙土集战役胜利之后,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福建、台湾、浙江等地收集和整理的数百种畲族族谱的整理,发现了不少具有相当史料价值的资料,对厘清南方少数民族的源流和播迁、保存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在对闽台地区的畲族族谱进行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中,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家族、民族的归属感以及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