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7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71篇
中国共产党   120篇
中国政治   213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31.
正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和东盟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既为古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为扩大中国和亚欧等国家交流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福建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肩负着服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特殊使命,振兴海上丝绸之路对福建而言责任重大、机遇难得。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  相似文献   
332.
辛蔚 《前沿》2013,(15):183-184
辽代玺印艺术是中华礼制文化与阿尔泰草原文化的结晶,奠定了第二次南北朝时代北方民族古玺印体系的中坚,其古玺印体系包括宝玺系统、册玺系统、契丹文官印系统、汉文官印系统、宗教印信系统、蕃式花押系统、汉式私印系统、蕃式玺印的附属系统、汉式玺印的附属系统等,在东亚美术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3.
《党的建设》2010,(7):51-51
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被认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和不朽之作。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是意大利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比萨斜塔位于意大利中部比萨古城内的教堂广场上,是一组古罗马建筑群  相似文献   
334.
读吏与明智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先生有句名言:读史可以明智。“明智”者,心明眼亮之谓也。他所说的“史”不知是否包括中国的历史。唐初著名的政治家魏徵先生则说: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他所说的“古”,大概指的就是文字留存的中国历史了;千古兴亡事,过眼似烟云,倘不凭借寿于金石的文字,又怎么能够以之“为鉴”呢?这么说来,读读中国的历史,也是“可以明智”的。  相似文献   
335.
2012年岁末的一天,记者来到腾冲县固东镇江东社区,一个被誉为"火山石上的古银杏村"的村落。走进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安忠家,在院子里的一棵银杏树下,大家围坐木桌,主人先后端来茶水、松子、核桃、瓜子、银杏果及蜂蜜。  相似文献   
336.
鹅岭记忆     
正编者的话:2014年第10期《公民导刊》"记录"栏目刊载了重庆著名作家漆园子写的《鹅岭的前世今生》一文。文章刊出后,引发了读者大讨论,纷纷给编辑部写来各种反馈,分享各自的鹅岭记忆。不久前,和朋友在鹅岭公园喝茶,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只知道这是一个有历史的园子,抗战时期,蒋介石和宋美龄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读了《鹅岭的前世今生》一文,才知  相似文献   
337.
正"我把见证历史,还原历史,传播文化看成一种历史使命,正是这样一种使命感,让我身边所有的人都把爱放在了神乐署。为了能让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和韶乐传承下去,看着他们不停努力的劲头儿,我比谁都高兴。"微笑指数:  相似文献   
338.
我告诉两老,好男儿志在四方,虽然驻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和田,但那里曾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感觉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在召唤着我。  相似文献   
339.
斯信强 《当代贵州》2013,(12):56-56
1992年冬,笔者为撰写《盘县大洞发掘简报》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对照标本,有幸拜访了著名人类学家、地质学家贾兰坡教授。他看了我带去的化石和石制品标本,十分兴奋,得知我来自贵州,又兴致勃勃地提到他早年的贵州之行,其间说得最多的就是盘县。  相似文献   
340.
徽墨杂谈     
正徽墨是汉族制墨技艺中的珍品,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徽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当不迟于唐代。唐朝中叶,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廷圭、廷宽等举家南迁,他们来到皖南的歙州,见黄山一带松林茂密,新安江流域水质又好,是用于制墨不损毛笔的最佳淡水,便定居下来,重操旧业,精心研制,不仅改进了捣烟、和胶的方法,而且形成了一整套操作规程。他们所制的墨肌理细腻,充泽如漆,书写效果极佳,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召奚廷圭为"墨务官",并赐给国姓。于是李廷圭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歙墨也随之驰名于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