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黄黎 《北京党史》2014,(4):12-15
正中国共产党是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诞生的。开始之时,共产国际直接派代表来华指导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逐渐成立驻华机构,而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就是共产国际在华设立的指导中共革命的领导机构之一。本文拟对国民革命时期的远东局从成立到解散、对中国革命的指导及其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总结。一  相似文献   
53.
创建中国共产党:维经斯基的误导与陈独秀的正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20年,在上海有两股力量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活动。一是俄共(布)派遣来华的魏金斯基,另一是五四运动的发起者、领导者陈独秀。辨析可得,魏金斯基在中国建立的革命局其实是依靠无政府主义者的联盟,不是共产党;而陈独秀是真正在为创建中国共产党而努力。  相似文献   
54.
正张东荪是在中国传播社会主义思潮最早的宣传者之一,因而受邀参与中共上海发起组。可当他发现自己信仰的社会主义并非归属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时,便又最早退出上海发起组。从此,他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若即若离、时亲时疏的关系,但在总的趋势下,他是中共信赖的朋友。"我始终是一个非党派者"1917年初,张东荪接任《时事新报》主笔,直至1924年春辞职。《时事新报》的副刊《学  相似文献   
55.
李明照 《传承》2010,(18):14-15
在中国革命进入大革命时期以后,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领导权、反对国民党右派、发展工农运动等中国革命的诸方面进行了探索,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发展。根据新公布的档案资料,对维经斯基有关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粗浅的归纳,客观评价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贡献,这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杨明斋这个名字除了专门研究中共建党史的人,很少有人知道他。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率领的工作组来到中国,杨明斋是小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翻译和向导工作。  相似文献   
57.
在中国革命进入大革命时期以后,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领导权、反对国民党右派、发展工农运动等中国革命的诸方面进行了探索,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理论的发展.根据新公布的档案资料,对维经斯基有关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粗浅的归纳,客观评价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贡献,这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罗易是继马林、维经斯基之后,共产国际派到中共的第三任代表,而且是代表团的首席代表(亦称团长)。罗易(1887—1954),印度人,本名纳伦德拉·巴塔尔亚,又名鲁依、罗益等。  相似文献   
59.
宋庆龄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国际主义战士,她一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富强和现代化事业、妇女解放事业、世界和平事业等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现代史的进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宋庆龄的国民革命生涯可以看出,她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有着特殊关系。宋庆龄在国民革命时期,虽然代表的党派立场与共产党不同,但她坚持的孙中山所设想的新中国目标与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之间有着契合。她从陪伴孙中山走过最后十  相似文献   
60.
李恩侠 《党史文汇》2011,(10):60-63
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成立后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此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代表大会中,有几次是有共产国际代表参加的。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1919年3月成立,1943年5月解散。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党的“三大”,马林再次参加。共产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1925年1月召开的党的“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