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晚清名臣、湖广总督、“慧眼识得孙中山”的张之洞,过年时都是让部下拎着皮箱往外跑,去哪里?去当铺,把身边值钱之物送到当铺换俩过年钱。  相似文献   
12.
陈仲丹 《唯实》2015,(1):69-72
曾国藩是晚清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功业显赫,当时就被人称为"中兴第一名臣"。同时他也是一个好读书、善读书的人,一生坚持读书,乐此不疲。他读书的特点除勤勉外,还偏好深湛之思,将读书的心得用于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对他事业的成功有极大帮助。《清史稿》对他有个评价,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学问来自读书,这就是说他的功业主要归之于他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曾国藩人生的后半段主要是在忙碌的官场度过的,尤其是在组建湘军后的十多年,经常是战局紧迫,事务纷繁,但无论是  相似文献   
13.
叶梦 《法人》2011,(1):88-89
我年少时第一次到安化县城,看古老的街道两旁的毛笔字写的招牌,感觉都是精美的书法作品。此地出过晚清名臣陶澍,近代书法家黄自源。心中兀自惊叹此地藏龙卧虎啊。  相似文献   
14.
诬告漩涡     
正翻开一部二十四史,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纷争的地方就有诬告。古往今来,多少泣血长天的冤案,皆由诬告所赐;多少功勋卓越的名臣,被陷害入尘埃,轻则遭遇贬谪,重则惹上杀生之祸。诬告陷害,是在人性幽暗的裂缝里,劣币悄悄驱逐了良  相似文献   
15.
狄仁杰(630—700),并州晋阳(今太原市小店区狄村)人。他一生刚正严明,反对贪官污吏,极力维护人民利益,且忠于唐室,是封建社会具有卓识远见、政绩显著的一位名臣。狄仁杰出身官僚世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狄仁杰幼得良母教育,少时勤奋读书,考取了明经(相当于进士)第一名。初入仕途任汴州参军时被人诬告,黜陟使(有升降官吏大权的钦差大臣)阎立本受理审讯,认为事属冤屈,并发现狄仁杰才学出  相似文献   
16.
狄仁杰为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他不畏权势,有时甚至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的本色,始终能够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千古名臣为何当彭泽县令众所周知,狄仁杰是唐武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洛阳称帝后,就任命狄仁杰为宰相。位高权重的他,为何来到彭泽成为芝麻官呢?专家研究认为,狄仁杰官居宰相,参  相似文献   
17.
彭匈 《人事天地》2013,(11):42-43
正北宋最著名的清官自然是家喻户晓的包公。然而还有一位清官,人们并不熟知,他的执法如山、爱民如子的事迹,比包拯早了整整六十年。他就是从桂北恭城走出去的瑶乡赤子,大宋开国时期的贤臣周渭。周渭官至朝廷监察御使,深得宋太祖赵匡胤的赏识与信任。若用简单的语言来概括周御使,最恰切的便是人们常说的两句话: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包拯将  相似文献   
18.
正魏征隋末战乱曾投瓦岗起义军,后被俘入唐。太宗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魏征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为唐朝贞观年间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魏征病死后,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相似文献   
19.
晏建怀 《侨园》2014,(12):41-41
宋朝名臣,在谏官、御史任上成名者很多,如包拯、赵抃、唐介等。他们均以向皇帝仗义执言、对大臣大胆弹劾而获得朝廷内外的广泛好评,士大夫送给他们一个个亲切的称呼,比如称包拯为"阎罗包老",赵抃为"铁面御史",唐介为"真御史"。那么,这些小小的监察官员,面对手握生杀予夺之权的皇帝和大臣,为什么能够理直气壮而又毫无惧色呢?从唐介弹劾宰相文彦博一案中,可以一窥端倪。  相似文献   
20.
柴福花 《党课》2012,(22):105-108
如果一个时代圆滑当道,耿直就会越来越稀少,也越来越不被人们看重;更多的入学会了迎合奉承、左右逢源,心甘隋愿地去做一个俯首帖耳的人。而那些曾经耿直一生、坚守原则、至死不渝的人,就好像是濒临灭绝的稀有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