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3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55篇
中国共产党   108篇
中国政治   171篇
政治理论   31篇
综合类   3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砚之所以为文人所重,是因为以砚为标志的"文房"代表的是文人的地位,以及文人的价值取向。古时,无论是秀才情的"诗词歌赋",还是上书朝廷的奏章、审判犯人的文书,都是用"文房四宝"来写。打天下时"枪杆子里边出政权",治国安邦却要砚台里细磨慢研。一方小小的砚台,就是文人士大夫的"枪杆子"。"砚"通"研"。砚是磨墨的学问,而研则是治国的方针。文人士大夫阶层对于"文房四宝"的推崇,其实就是对自己合法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2.
融书画诗印于一炉的中国画,乃是中国的国粹,它也是世界艺术园林的一朵奇葩.然而,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并相互交融,以及受到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当代中国的文人画家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痛苦的抉择.我们的民族,总需要有那么一批"为艺术而艺术"的"艺痴".唯有保留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最后一片净土,保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或许才更有利于培育一批类似梵高、毕加索式的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再造一批类似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潘天寿式的东方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83.
新疆乌鲁木齐法诺公证处,处西北边陲之地,始创于1992年。所名"法诺"者,为"诺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细说。更有北宋文人张载所言之来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诺者,遵服务。2014年始,"法诺"乔迁新址于乌鲁木齐市通宝大厦,坐拥3000平方现代办公之场地,以服务为民为执业信念,创新公证法律顾问和非诉讼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定"法诺服务就是生活,公证服务无处不在"之基调,立  相似文献   
184.
文人与做官     
陈鲁民 《政府法制》2012,(32):31-31
鲁迅先生说:“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相似文献   
185.
藤荒 《政府法制》2010,(6):50-51
近来有兴趣看看唐朝的历史,尤其是对于唐朝的文化很有兴趣。在唐初的时候,因为士族生活优裕,他们不必要靠自己的辛苦劳动为生,所以有时间把兴趣放在作诗上。且他们用以表现自己是士流的一种手段,也就是作诗。如果不会作诗,当时就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加之,唐朝以科举取仕,科举就是要作诗。“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以取仕,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  相似文献   
186.
3月初,正在美国讲学的王澍忽然接到通知,他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2012年普利兹克奖。对于全世界的建筑师而言,获这个奖意味着至高无上的终身荣耀。同时,这是目前在世的中国本土建筑师得到的最高评价。  相似文献   
187.
隔山 《党课》2012,(7):120-121
上世纪初,有许多留过洋的中国文人,对国学和国画是持批评态度的。但他们大多有国学的根底,中国文人的气质终是挥之不去。徐悲鸿旅欧八年,回国后虽然反感中国传统绘画的旧弊,但在他身上,实际上还是留存了很多传统文人的性情,常借国画的笔墨来言志,朋友间也常有字画唱和。他喜欢画马来抒发宏大的志向,猫画则大半是他画来酬答友人的小品,题跋的文字往往风趣随意,见出古风。1931年,徐悲鸿就画了一幅《猫》赠给诗人徐志摩。  相似文献   
188.
“除夕”指旧岁到此结束,明日即换新岁的意思。所以,“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亲人团聚,辞旧迎新。文人骚客抒情言志,吟诗作赋,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相似文献   
189.
顾晓绿 《政府法制》2011,(23):18-18
林纾上课讲笑话提神 林纾任教北大时,某日,看到底下的学生昏昏欲睡,便把课本一合,说:“现在为大家讲个故事。”学生一听,精神略振,只听他说:“有个风流和尚,某日走过一座桥,见一位美女姗姗而来。”  相似文献   
190.
文人的舌头     
文人的舌头是惹祸的根苗,也是谋生的工具。姑不论众多三家村学究,私塾的教书先生,无日不赖这根舌头为自家换取衣食,就是那些混到庙堂之上的士大夫,无论晋升还是保级,舌头都是离不了的。我们曾经有过游说得官的年代,那时候的张仪,在被人暴打一顿之后,醒过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舌头还在吗?有了舌头,就挡不住人家滔天的富贵。后来得官之途改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