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13篇
世界政治   3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275篇
中国共产党   593篇
中国政治   725篇
政治理论   203篇
综合类   25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139篇
  2014年   307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70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学界所探讨的“有为论“和“无为论“无疑成为了关于政府行为逻辑的一种解释构架,而当下的政府管理理论要求超越二者选其一的简单讨论。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公共行政呈现出公共性价值不断凸显的过程,而正是基于追求共同的公共利益的价值理性,才能使政府超越以往对于“有为“与“无为“的工具层面的过分争论,进入到符合时势变化和改革需求的新的论域。面向后工业社会的协作治理模式,过去“中心—边缘“式的社会治理结构将被多元网络治理结构所取代。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将努力化解过去传统行政理论中“有为论“与“无为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使政府与其他多元主体基于对公共利益的共同关切,在合作理性下达成民主的政治认同,共同解决所面临的公共问题。服务型政府因而是“有为“的诚信的法治政府,同时又是“无为“的有限的责任政府。  相似文献   
172.
邓小明 《求索》2008,(8):119-121
庄子哲学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真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庄子那里,“真人”最终都归本于一个关于“道”的问题。所以,“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其所确立的本体观念。庄子之“道”从“心”的角度诠释“道”,其目的是摆脱一切主观与客观的限制和束缚,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心斋”构成庄子“道”的逻辑起点,“体道”的过程诠释了庄子“真人”之“独立人格”。庄子的一生是一种超越物我和生死,力求达到与道冥同地步的非凡人生,正因为庄子身上的这种情怀,才赋予其人生穿越历史时空而不朽之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73.
图片报道     
2008年4月8-11日,重庆市统战系统机关干部学习十七大精神培训班在重庆社会主义学院举行,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丁祥龙出席了开班仪式。 2008年3月31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19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座谈会在重庆社会主义学院举行,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翁杰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务长刘旺出席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74.
论大学生道德素质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英 《思想战线》2004,30(6):80-83
大学生道德素质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构成。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指导因素、首要环节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动力因素、决定性因素、基本环节 ;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和道德素质的过程因素、最终环节。  相似文献   
175.
伊斯兰"中道"思想贯穿于《古兰经》始终,其内涵丰富,有中正和谐等,利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将深入剖析解读《古兰经》中的"文本中道"与穆斯林之日常的衣食住行、自身修养及宇宙观方面所体现的"实践中道"思想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为平衡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6.
赵国勇 《世纪桥》2011,(23):47-48
老子哲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深入挖掘老子哲学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意蕴对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探索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道生万物与万物平等、道法自然、道的规律性意义几个方面,对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概念"道"所蕴涵的生态伦理意蕴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7.
周山东  吕锡琛 《求索》2011,(7):107-109
《道德经》之"道",从伦理秩序的维度而言,是《道德经》理想社会中的合理的秩序,其以精神性的形式内渗于《道德经》所设想的社会秩序之中,本质上是包含客观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相统一的"自由意志秩序"。在《道德经》看来,要使"道"这种形而上的秩序落实为现实生活的秩序,不仅在于人们对"道"中所蕴含的秩序精神的自觉体悟与主观表达,调整现有的制度安排;更为重要的是人的行为活动的自觉践履。《道德经》以"道"为核心的伦理秩序思想,为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建设树立了一个价值愿景,对和谐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也有着独到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8.
“兵者,诡道也。”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的名言。“兵以诈立”乃是军事常理。可以说,谁真正掌握并运用了诡道,精于诡诈,谁就能在战场上“制人而不制于人”。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和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粟裕大将可谓“深谙”此道。他曾如此总结:“对敌应多施欺诈手段”,“应该极尽欺诈之能事”。  相似文献   
179.
何忠国 《先锋》2023,(4):19-2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进一步增多,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各种风险挑战、困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迫切需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各种难题的办法和思路。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相似文献   
180.
回乡时曾问邻里一位百岁老人,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人与人该如何相处?老人平静地说,其实最管用最简单的态度就是多看人长处、多帮人难处、多想人好处。这不失为人生之真谛,也不失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相安之术。多看人长处,既是一种角度,更是一种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