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3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112篇
中国共产党   128篇
中国政治   254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6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1.
晚清学术与经世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占元 《理论学刊》2004,2(3):91-94
经世致用是儒学的传统。在晚清学术史上,无论是治今文经学的魏源,还是力主宋学的曾国藩,或是兼宗汉宋的张之洞;不论是强调公羊学的康有为,还是宗师汉学的章太炎,他们都踏上了经世之途,顺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促成了晚清经世思潮的兴起。  相似文献   
112.
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们慕名约到了苗竹梅老师。见面后我们得知苗竹梅是学校高中组一个重点班的班主任兼三个班的语文老师,可谓身负重担。当我们向她道以问候时,她却留给我们这样一番话:  相似文献   
113.
晚明忧患意识对白话短篇小说题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明时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引起了当时社会心理的变化,其中忧患意识是当时最为典型的社会心理。在这一心理下,人们尤其是广大的知识分子,更加关注现实,并反思历史,努力寻找各种途径挽救社会危机。这表现在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上,是引起了题材的变化,小说题材较以往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封建道德教化的题材成为主要的题材。  相似文献   
114.
赵少峰  陈德正 《前沿》2012,(9):188-191
晚清中外文化交汇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出版的历史期刊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古典史学的内容。荷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一批史学家及其著作被介绍过来,对宋恕、康有为、梁启超等晚清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传教士将古典史学译介过来,是为了证明西方也有可以和中国相媲美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探讨古典史学译介的原因和内容,是认识中外史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5.
《记法》专门探讨"记忆"问题,是一部介绍西洋"认识论"或"知识论"的专著。《童幼教育》是教育学及伦理学专著,属哲学之一支,既是介绍"西洋法学"、"西洋医学"入中国之最早文献之一,亦是引介"西洋神学"及"西洋大学"之最早文献之一,可说"太西总学之大略"已赖此书输入中国。《西学凡》介绍了哲学学科四年之课程(第一年逻辑学,第二年物理学,第三年形而上学,第四年数学与伦理学),已经把当时"西洋哲学"之全部内容包含完了。《灵言蠡勺》分四篇,一论灵魂之体,二论灵魂之能,三论灵魂之尊,四论灵魂所向美好之情,是晚明一部专门介绍西洋"灵魂"学说之哲学典籍。这些书在中国之刻印,正值"西洋近代哲学"之发源期,它们没有把"西洋近代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但却把"西洋近代哲学"之前的"西洋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了。近代以前"西洋哲学"之完整框架,已经在弗.培根活动的那时节,出现在晚明中国学术界。  相似文献   
116.
司法主权与领事裁判权——晚清司法改革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西方文化的广泛入侵。从朝贡制度到条约制度的演变,就是这个过程的一个缩影。鸦片战争后逐步形成的条约制度下的领事裁判权制度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产物,是中外不平等条约的司法表现。晚清司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企望通过修律新政以期挽救行将就终的晚清皇权统治,但其直接动因乃是肇始于收回因西方列强入侵而逐步形成的领事裁判权,从而维护固有的司法主权。这是一个颇为值得玩味的法权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17.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37):87-87
在我的学生时代,师生关系的亲疏好恶,与狂飙突起的政治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今年的教师节与以往几届鲜花掌声载歌载舞的盛况略有不同,报纸与新媒体多了一些体制与改革方面的检讨,暴露了些许不正之风。正视现实,检讨失误,这是社会的进步。在中国的纲常秩序中,老师的地位很高,超过父母兄弟,仅次于国君。老师对学生也亲如己出,悉心栽...  相似文献   
118.
在1874年台湾漂民案中,知识精英和东南督宪借助奏折、照会和报刊等介质,首次在晚清外交中构建起国际法话语圈。论者广泛援引万国公法,形成诸如强调领土不容侵越、属地原则下番地自治、指责日本踞台及索赔、禁止局外对日援助、保护在日华侨、请求国际仲裁之类的观点和建议。公法舆论不仅迎合了清政府“或谕以情理,或示以兵威”的对日交涉策略,而且呼应甚或引导政府决策与军事外交。以天下体系为圭臬,晚清中国对国际法采取选择性采择,内在地削减了由“实效管辖论”所造成的国际公法与天下体系之间的紧张与张力,展现了东西方国际秩序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119.
对于领事保护的推动,就融合有政治与人权双重因素。当然,这一双重因素的影响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不同的。尽管世界最早的领事保护实践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城邦时期,而中国最早的领事保护实践却只能追溯至晚清时期。当时的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逐步转变对华侨的"叛民"、"罪民"和"弃民"等观念,从而展开了"立约保护"、"领事机关的调查与交涉"等形式(甚至还包括军舰巡航等军事方式)的领事保护。晚清政府领事保护的发展是与其华侨观念及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的。清政府华侨政策和领事保护的变化,根本上还是以巩固和发展清朝的统治为出发点的,政治因素在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也就是"家国一体"型国家的局限性所在。  相似文献   
120.
清末,小说地位空前提高,读者群亦随之迅速扩容。但是,出于旧学界的士人观念转变还需时日,创作和翻译小说队伍尚未完全形成,一时间小说出版量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于是再版成为清末书局维持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晚清小说"再版",从世纪之交的"星星之火"迅速蔓延成"燎原之势",从点到面,其实也是一种有序的动态演变。因此,归纳晚清小说"再版"的类型、特点和成因,细致考察背后的规律,以及正确认识其在文学史中的作用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