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3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112篇
中国共产党   128篇
中国政治   255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6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晚清时期东北报业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末,东北近代报业艰难起步。与全国大部分地区比较,晚清时期东北报业发展居于中流。日俄战争前,为东北报业的发端;从日俄战争结束,到民国成立,则为东北报业的发展时期。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晚清东北报业呈现官报发达、民报活跃、新闻控制严酷等特点,而正是晚清东北社会向近代化的变迁,促成了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72.
晚明中国,作为载道文体的诗歌由宰制文学中心地位的滑落表明,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业已勃然兴起。通俗文体不仅依托晚明蓬勃的消费文化广泛播散,而且,晚明文士将通俗文体抬举至与诗歌等量齐观之境,此种“以浮华代自制”正表现出颓废风格的原始之义。同构于晚明颓废的社会审美风格,以描写世情为主的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因晚明情欲社会的表达需要,其作为文人文化的表征亦使用音乐、绘画等多种审美形式,表现出具有间性之美的颓废文学审美风格。此种间性审美风格不断挑战宋明宰制儒家所标举的崇高审美风格传统,在文人文化的形式之美的极致性追求中,表现出晚明中国人与文的审美自觉,以及中国“生活美学”新的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273.
张桂亭 《传承》2009,(9):41-41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晚清民初人辜鸿铭,精通中学西学,能操多国语言,一生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那时的西洋人声称:"到北京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相似文献   
274.
晚清中央政权自身的衰落导致了湘系、淮系、北洋系地方势力的崛起;财权、兵权、外交权下移,使中央政府丧失了政治权威和统治能力。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证明,平衡与协调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75.
晚清创设的中国近代警察制度多仿效日本。日本人川岛浪速创办的京师警务学堂是中国最早的警察教育机构,他的"上庆亲王书"提出了近代中国警政建设比较完整的方案。  相似文献   
276.
关于波兰的历史书写,最早出现在1623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职方外纪》中,19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玛吉士的《外国地理备考》中也已透露出波兰衰亡的信息,但魏源《海国图志》所转述的这些西人汉文文献中并未显示民族主义感情色彩的文字。1896年8月29日《时务报》刊载的梁启超所编《波兰灭亡记》一文,是晚清波兰史书写系谱中最早从亡国史鉴的角度描述波兰的,之后康有为也撰有《波兰分灭记》,两位维新派思想家首先借助"波兰亡国史"作为戊戌变法维新派政治动员的重要思想资源。1901年庚子变乱与《辛丑条约》签订,亡国危机日益深重,在"亡国史鉴"高潮中,日本学者涩江保的《波兰衰亡战史》进入中国,在1901至1904年间先后出现了三种译本:一为1901年译书汇编社所译出的第一册本;二为1902年江西官报社推出的陈澹然译述《波兰遗史》;三为1904年东大陆图书译印局印刷、上海镜今书局发行的薛公侠译述的《波兰衰亡史》。在具有强烈民族主义精神的感召下,"波兰"再次作为民族衰亡的政治符号,这一符号还被有意识地提升为一种唤起民众族群意识、抗击帝国主义外来侵略和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民族主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77.
278.
晚清时期,政府在救灾方面投入了不少资金,有时甚至是巨额款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清政府救灾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宣扬朝廷爱民恤民的仁政,以收拢民心;二是通过这些措施维护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与社会秩序的稳定。从实际效果看,这两个目标都未能实现,清政府最终还是在社会经济的凋敝和辛亥革命的炮火中走向覆灭。晚清救灾成效较差的原因:一是清政府未将救灾列入财政预算范围,灾害发生后才到处筹措资金,财政救灾的力度不够;二是清政府的防灾减灾措施不力,等到灾害发生,才临时抱佛脚。以古鉴今,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迪。晚清时期,各地遇有特大灾…  相似文献   
279.
论晚清外债抵押方式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外债抵押品一个明显变化是从所谓关税和铁路等产权的实抵转而以内地税捐作虚抵,信用担保的色彩突出。与此相关,晚清关于外债抵押的观念经历了萌生、成型、完善的过程。但从整体而言,模糊抵押与担保的准确界限,以优先、切实偿还取代资信;混淆抵押的信用意义与抵押物本身,是晚清外债所以成为恶债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280.
九哥 《工会博览》2004,(22):69-69
周末,我和妻来到了京西“百花山”。次日,天蒙蒙亮,我们来到山脚下,准备在爬山中度过愉快的一天。万籁俱寂,只有脚步踩在沉积多年的腐叶上发出的沙沙声,脚下松松的、软软的,舒服极了。林子里到处弥漫着芬芳,沁人心脾。我被大自然的恩赐陶醉了,一时性起,将身形一矮,膝盖打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