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42篇
法律   58篇
中国共产党   182篇
中国政治   269篇
政治理论   93篇
综合类   15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统战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无论从文化精神还是从基本属性上,都继承了民族文化的内核,即“和合”理念。新时期的统战文化,主题思想是团结联合,基本精神是和而不同,根本目的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在经历了“和”与“和而不同”的发展阶段后,新时期统战文化最终实现了“和合”这一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02.
当今,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问题,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调动人类一切文化资源,尤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人文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子,应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完成自身的现代化转化,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智慧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3.
图腾崇拜与原始道德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腾崇拜与原始道德同源共生。原始道德体现着图腾崇拜的内容和形式,图腾崇拜影响着原始道德的演化和发展。原始道德与原始习俗、习惯法既相联系,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4.
"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中华民族追求的至高价值和想要达到的理想状态,历经几千年而不朽。而"和合学"是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创立的一门学问,并为其构筑了一套庞杂的学科体系。"和合"二字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能在当今世界中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并由"和合学"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应该说,"中和"与"和合"两者各自表述,各有重点,却互相补充,并在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都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5.
"两型社会"建设是关乎中国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不仅仅是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或是经济发展转型。这个战略不只需要理念创新,更需要政策支撑。中国当前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扑面而来,并引发各类社会矛盾。面对如此严峻形势,秉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理顺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财税政策为抓手,凸显绿色低碳元素,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6.
西法东渐是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历史现象,在早期的西法东渐过程中,那些掌握中文的传教士通过编印书刊等方式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的西方法政知识信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东西洋考》)即是这一时代的产物。通过对《东西洋考》中法政知识的全面梳理,可以展现出早期西方法学输入中国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7.
李艳明  丁娟 《法制与社会》2011,(15):240-241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人们安身立命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在中国逐步崛起和各国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需要以"和合"文化为支撑开展我们的外交工作。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以"和合"文化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当代文化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08.
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将21世纪的中国社会推入社会格局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纷至沓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更成为政权机关执政为民的时代使命。中共中央于2005年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全国法院系统也纷纷作出积极响应,努力探索司法构建和谐的各种路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9.
求大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除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之外,还有一项内容也十分重要,就是求大同。所谓求大同,就是追求天下大同、大同世界,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类终极理想社会的理解与向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同世界的描绘和阐发,想象丰富、情感真挚,从古至今都散发着持久而巨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0.
“工荒”背景下的青年民工组织化与劳资关系整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青年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新的阶层出现和崛起,集体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也在萌生。在“中国制造”工业化如火如荼的进程中,“政府-资本-工会”三方均衡模式并没有随之形成,在“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中劳资博弈出现了新生代民工用脚投票的现象,“工荒”成为劳资关系局部失衡的表现。由于新生代民工数量的规模化没有随之形成组织化,他们缺乏可靠的权利维护机制和资源获取机制。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平衡是我国劳资关系走势的基调,它的实现有赖于通过民工组织化的力量来解决,有赖于公共部门摒弃纯粹的发展主义,在劳资关系上培育合作主义,从而塑造生成互惠互利、和谐共生的新型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