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2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76篇
各国政治   93篇
工人农民   64篇
世界政治   18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5篇
法律   901篇
中国共产党   2759篇
中国政治   3313篇
政治理论   1361篇
综合类   168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716篇
  2013年   691篇
  2012年   855篇
  2011年   939篇
  2010年   792篇
  2009年   831篇
  2008年   851篇
  2007年   628篇
  2006年   565篇
  2005年   513篇
  2004年   444篇
  2003年   312篇
  2002年   356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1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31.
自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现了对自然概念的范式转换,使本体论意义上的物质自然、实践论意义上的人化自然、历史论意义上的社会自然实现了统一,彰显了批判超越性、社会历史性和整体统一性的鲜明理论品质。马克思自然概念为科学的自然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不仅揭示了人类利用自然的基本规范,而且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932.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构建美好生活,我们需要通过马克思哲学对美好生活加以分析,更好地认识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内涵意蕴以及实践路径。现实的人是美好生活的逻辑起点,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美好生活的个体意蕴,人与人之间和睦有序是美好生活的社会意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美好生活的自然意蕴。美好生活的实现,要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协调、和谐有序社会环境的构建、和谐美丽自然环境的复归来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3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制是一个薄弱环节。但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实质上只能是法治社会。即必须以法律来调整各种社会经济关系。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公平、效率原则。本文拟就法律创制方面进行价值领域的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34.
多数关于哈特的介绍和研究都普遍地将其定位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认为其一以贯之的理论努力拯救了西方(英美)的政治哲学和法哲学,同时将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推至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这种评价本身难以摆脱各自见仁见智的成分,所以笔者不想也无意对此问题做过多评价,但有一点必须提及的是:由于哈特与其他学者的多次论战及这些论战产生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935.
作为近代哲学发端式的人物,弗朗西斯·培根的哲学背负着太多后世强加的标签。在特殊的历史情势下,培根并没有试图主动地成为一般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者,而是不自觉地将唯物主义作为方法和策略,以便发展和实践其自然主义哲学。这种不自觉的唯物主义和自然主义,最终构成了保守主义的英国启蒙政治的最初底色。系统批判一般的形而上学或建构一种科学主义的理论体系只是后世学者的想象,培根的真实意图则是确立与科学相匹配的自然主义哲学及其方法。培根试图以真正的归纳法引导和重塑经验主义,进而确立经验上升至知识的科学、合法的路径。培根不自觉地拓展科学的规范性外延,将把握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客观规律作为力量和公共福祉的源泉。培根将不断取得财富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国家视为其自然主义的现实效用,但是又最终将现存政治制度的完整保存与自发变革作为这种自然主义的终极限度。  相似文献   
936.
937.
938.
939.
智库专家     
韩美群,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智库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地大学者”领军人才,重庆“巴渝学者”讲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委宣讲团、湖北省党史宣讲团、武汉市委讲师团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省部级项目等3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哲学动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期刊发表理论文章130多篇,出版学术论著6部,被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  相似文献   
940.
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逐渐在时间纬度上形成了周期性的、循环往复的历史想象,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在均质的流中无限循环。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来临挑战了传统的历史发展观,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的线性历史观。线性历史观把资本主义的萌芽视为现代化的起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则是人类历史的终点。线性历史观仍然是从死的状态中去研究历史。以大历史观为视角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强调在“合力”的互动中建构历史,以“和而不同”的伙伴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的霸权统治关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与世界的现代化相勾连,开辟了全新的现代化秩序,塑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