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中,有一个隐藏在作品背后的重要背景——德国威登堡大学。许多评论者认为,这里是培养哈姆莱特成为人文主义思想家的基地。但联系莎士比亚时代德国威登堡大学所侧重的教育内容,当时这里所进行的宗教改革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再重新考察《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与路德宗神学的诸多相通之处,就会发现,威登堡大学对哈姆莱特产生的重要作用,正体现在宗教思想方面。  相似文献   
32.
本文考察了“顺宗被杀”说的来龙去脉及其三条证据,着重从史料方面对三条证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顺宗被杀” 说对三条史料的诠释似是而非,不足为据;三条史料原来都另有所指,“顺宗被杀” 说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证据,属于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33.
李春安 《南风窗》2007,(15):88-88
去年底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于歌的《美国的本质:基督新教支配的国家和外交》,一看题目便知道作者的观点:美国是一个"表面上世俗化,本质上却非常宗教化  相似文献   
34.
中国山水画自隋、唐摆脱"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现象而独立成幅起,经五代、北宋趋于成熟,画者纷起、大师鼎立;至南宋、元、明发展迅疾,派系分呈、蔚成大观。在这一进程中,明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之说尽管与山水画家的师承演变史实不尽相符,然其崇"南"贬  相似文献   
35.
段怀君 《共产党人》2005,(22):47-47
灵武,古称灵州,莽莽青山,滔滔黄河,聚天地之灵气,凝山河之灵性,人杰地灵,风光旖旎。三万年前,水洞沟人,于此开辟宁夏最古老之文明。西周宣王遣大将南仲“筑城于方”。秦于此屯垦,汉惠帝四年设县。北魏太武帝政置“薄骨律镇”。北魏孝昌二年,始称“灵州”,隋大业三年改灵州为“灵武郡”。灵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塞北江南,  相似文献   
36.
正临济宗自七传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其重心转入南方。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石霜楚圆住持潭州石霜山宗胜禅院,宗风耀烁,名闻遐迩,临济禅风遂风靡江南。其门下更衍生出两大著名门派:黄龙慧南之黄龙派,杨岐方会之杨岐派,至今仍绵延不绝,遗泽犹在。石霜楚圆系广西全州清湘李氏子,少为儒生。年二十二依城南湘山隐静寺得度,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参学。师连眉秀目,颀然丰硕,然忽绳墨,所至为老宿所呵。尝游洛  相似文献   
37.
呼唤敬畏     
正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可孔夫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越思考越觉神奇,内心也越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当然,  相似文献   
38.
东汉、唐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太监干政最为猖狂的三个朝代。在位的皇帝或者因为昏庸、软弱,或者因为懒惰,把手中的权力给手下的太监们,导致太监得势,祸乱朝政。发生在这几个朝代的党锢之祸、甘露之变、土木堡之变就是太监乱政的杰作。其中,唐朝的太监是最为霸道和嚣张的,譬如唐肃宗、唐代宗时期的大宦官李辅国就官至宰相,肃宗的皇后都死在他的刀下。  相似文献   
39.
《各界》2011,(5):F0003-F0003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宇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伟大的盛唐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三别”。唐肃宗时,富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相似文献   
40.
章剑锋 《南风窗》2013,(16):80-83
古老的身份要求僧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适宜的生存办法。个性僧众的被关注与受欢迎,好比是一种市场供需关系的确立,这会是佛教在现代化潮流中站住脚跟的有效尝试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