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8篇
  免费   68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5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297篇
中国共产党   60篇
中国政治   188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2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88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991.
追问不动产善意取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意取得制度是否适用于不动产 ,学者各持已见 ,本文总结了肯定不动产善意取得和否定不动产善意取得的主要观点 ,指出两派观点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学方法论的差异 ,并进一步检讨二者的方法论 ,提出对我国未来物权法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想。  相似文献   
992.
正"代办验车,包过""代发论文,100%录用""代办二手房低评""代取住房公积金"……近年来,各种名目的"灰代办"肆意生长,活跃在各行各业。社会上流行的各种"灰代办",有的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或者处于法律监管的空白;有的则直接违反相应的法律规范而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有的更是直接攫取有限的公共资源,成了权力寻租的工具或者渠道。从法律上来看,"灰代办"的本质就是行为人通过不法手段来利用有限的社会公共资源或者公共权力来获取相应的不法利  相似文献   
993.
正一、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朱某某、王某某是两辆重型载重车车主兼驾驶员,徐某是朱某某雇用的驾驶员。2013年5月31日下午,两车从江苏连云港罗阳高速入口领取收费卡上高速运送钢材去盐城东台。朱某某安排徐某驾驶自己的货车,自己驾驶雪佛兰轿车同行。6月1日凌晨,两车行至宿淮盐高速九龙口服务区时,朱、王二人商量逃避高速通行费,遂决定取下前牌照,将车后牌照遮挡,由徐、王驾  相似文献   
994.
警告作为《治安管理处罚法》最基本的处罚手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警告处罚在执法实践中并没有起到相应的社会效果,公安机关枉法裁判,不该适用警告的,故意轻判;该适用警告的找不到法律依据;违法行为人给予警告后置若罔闻,警告处罚并没有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能为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尽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995.
不动产物权变动系以登记作为公示方法,进而产生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我国台湾地区的借名登记契约是经实务长期发展而来,当事人之间自行约定,一方以他方名义登记财产之权利人,但仍保留财产之使用、收益及处分权限。其定约目的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对于其有效性,司法实务和学说上均有争议。厘清借名登记契约的概念性质、意义和效力对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理论丰富和实务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96.
善意取得制度是物权法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各国民法均作了规定,但对于盗赃物能否善意取得,各国立法不同。我国《物权法》及之前的法律法规对此问题均采取了回避态度,缺少法律的明确规定。然而从保障交易安全的角度出发,我国应当承认盗赃物能够适用善意取得,但要有所限制。  相似文献   
997.
关于无处分权的合同效力问题,在学术界上一直众说纷纭。针对2012年6月5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3条关于"无处分权的合同为有效合同"的规定,本文在三种物权变动模式的基础上力求对关于无处分权合同效力问题作出正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998.
<正> 罪过问题是刑法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罪过,是指犯罪人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所持有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状态。在我国古代的法制中,很早就出现了故意和过失的区别,并把其作为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但是,关于罪过的内容、形式、范围等问题,与现代刑法理论中的罪过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考证与探讨,以阐明古今罪过理论的异同。  相似文献   
999.
[案情]2013年4月,吴某某酒后驾驶无牌证二轮汽油机助力自行车载着曹某,与蒿某某驾驶的大客发生碰撞,造成吴某某、曹某受伤及两车车损的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结论为:送检的吴某某血样呈乙醇阳性,其乙醇含量为119.2mg/100ml。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检测结果:送检的无牌证二轮燃油车汽缸工作容积为41.2ml。交通事故认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以诉讼标的是否共同为标准将共同诉讼分为普通共同诉讼和必要共同诉讼。民事诉讼法关于必要共同诉讼的规定过于简单,导致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对于必要共同诉讼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具体案件中的应用和做法出现混乱。主要表现在很多法院滥用追加当事人的权力,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适格当事人主体的范围。这种弊端在共同侵权纠纷诉讼中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出现上述弊端的根源在于,民事诉讼的立法和理论未能对必要共同诉讼中适格当事人的判断提出具体的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