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96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各国政治   231篇
工人农民   233篇
世界政治   47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7篇
法律   2333篇
中国共产党   9607篇
中国政治   10361篇
政治理论   2660篇
综合类   3725篇
  2024年   218篇
  2023年   1495篇
  2022年   825篇
  2021年   929篇
  2020年   1073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187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497篇
  2015年   890篇
  2014年   2186篇
  2013年   1935篇
  2012年   2259篇
  2011年   2130篇
  2010年   1819篇
  2009年   1898篇
  2008年   2056篇
  2007年   1580篇
  2006年   1889篇
  2005年   1214篇
  2004年   835篇
  2003年   819篇
  2002年   973篇
  2001年   819篇
  2000年   693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黄燕 《行政法制》2006,(1):20-22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关于法律文化的理论研究,中国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在外国学者们早已致力于此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最早提出“法律文化”概念的学者是美国法学家拉伦茨·弗里德曼,他在1969年发表的《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一文中提到:“‘法律文化’概念涉及大量有关的思想,首先它涉及公众关于法律制度的认识、看法和行为方式。尽管每个人对于法律制度的看法不同,但一般说来,在不同的国家或群体中还是有一定的看问题的方式,从而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各种法律文化是习惯法的主要部分,这些习惯法与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此后就法律文化释义的问题,学者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至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目前我国学者对此也莫衷一是,并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2.
二层次四要件犯罪构成论——兼议正当化行为的体系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发民 《法律科学》2007,25(4):120-131
以解决正当化行为在犯罪论体系中地位不定,及其与犯罪构成关系不明为突破口;以反映定罪过程、权力与权利的平衡以及对抗制的诉讼程序特点为价值立场;兼顾中国已有的理论与实务情况,主张在我国犯罪构成论的应有结构为两层次四要件犯罪构成结构.此即:第一层次,三个要件,依次为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要件和犯罪主观要件;第二层次为犯罪客体一个要件,其中,正当化行为等作为排除犯罪客体的事由在此纳入犯罪构成要件之中.无此事由,犯罪即告成立.  相似文献   
123.
曾盛聪 《探索》2006,3(3):134-137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公民人格必然是“公民”的普适性内涵与文化国情的耦合,表现为主体性人格与社会性人格、律法性人格与道德性人格、自由性人格与一元性人格的辩证统一。基于此,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教育应确立主体性精神、社会公共精神、规范性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的教育价值目标。公民人格的确立一方面依赖于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又仰仗于认知导向与价值建构、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整体“合力”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4.
陈全国 《学习论坛》2007,23(12):5-7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25.
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 ,要把我们党建设为“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当好“两个先锋队”永葆党的先进性 ,是新世纪里建设好我们党的关键 ,文中从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价值取向、实践“三个代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三个方面阐述在新世纪里如何当好“两个先锋队”永葆党的先进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6.
钮小明 《团结》2003,(2):6-7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政治文明”这个概念,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27.
所谓“法理台独”,简言之,就是“台独”势力企图从“法律”上确定“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并否定“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的行为。其主要手法包括“修宪”、“修法”等。这一行为从李登辉主政时就已开始,陈水扁上台后更将之推向一个新阶段。目前,“法理台独”已成为对包括广  相似文献   
128.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左卫民  万毅 《中国法学》2003,(4):136-147
从现代化理论来看 ,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型刑事诉讼制度向现代型刑事诉讼制度转化的历程。传统型刑事诉讼制度与现代型刑事诉讼制度之间在程序理念、结构以及运作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对于这些基本理论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中显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差 ,导致了改革目标的错位以及改革路径的错误选择。据此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目标应当定位为建立现代型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29.
(2010年1月11日)我代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第五次全体会议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  相似文献   
130.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系统,由众多要素或次级系统构成。经济、政治、文化要素是社会系统中的三大核心要素。这三大要素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正发生着剧烈的变迁,并导致了社会系统的解构。通过分析社会系统解构的原因,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分化力量、整合力量和传统国家社会力量之间的对抗是造成社会系统解构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构现代和谐社会的思想,并站在中国现代化继续发展的角度对和谐社会作了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