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8篇
法律   112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54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1997年刑法增设的一个新罪名,刑法修订之前司法实践中对于严重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通常参照刑法的相关规定以盗窃罪或泄露国家秘密罪等罪进行处罚,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修订后的刑法为打击这种犯罪行为提供了专门的武器,但是在实践中侵犯商业秘密罪仍然容易同一些犯罪相混淆.  相似文献   
62.
自发现有孕产妇信息批量被泄露之后,深圳市有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小组正全力以赴追查“泄密光盘”事件。 在今年春节前后,社会上出现了不法分子将预产期在今年3月至8月、共计4万多条的孕产妇信息制成“泄密光盘”销售,每条信息0.3元,一张光盘一口价销售竞达1.2万元。  相似文献   
63.
内幕人员、非内幕人员实施的内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的行为违反了证券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侵害了证券市场的正常管理、交易秩序和有关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情节严重的构成“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罪”。正确理解內幕信息和犯罪构成要件对准确认定该罪有关键作用。国家立法应对内幕信息公开的标准明确化,同时借鉴国外的做法,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来追究该罪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64.
钟岷源 《南风窗》2008,(18):14-16
注销"扁案"机密的社会和政治效应,仍在岛内持续发酵。一向被人视为在政治斗争中"中规中矩"的马英九,从并不想为"扁案"解密到"一撸到底",个中原由,或许包含四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65.
《湖北政报》2009,(8):29-31
<正>鄂政办发[2009]29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闻发布工作的精神,进一步规范全省新闻发布工作,提高新闻发布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6.
本文基于CSS2006-2017年五期调查数据,对我国居民隐私安全感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居民隐私安全感在年龄上呈现"U"形结构;近十年来中国居民的隐私安全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网络普及引起的隐私泄露是导致隐私安全感下降的重要原因;50后、60后和70后的隐私安全感呈现高位状态,而80后和90后则显著偏低,宏观历史过程对个体的隐私安全感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7.
王梦婕 《党课》2012,(10):118-120
律师王鸿儒最近很郁闷:自从他卖了一套房,打算置换新居,“骚扰电话”就接二连三地找上门来。对方不仅能叫出他的全名,就连手机号、职业、家庭住址也都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68.
正高墙,生活中监狱的代名词,国家改造罪犯的场所。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警戒森严、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然而,1991年夏季,在河北省保定监狱却发生了一起罕见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试卷被盗案,而制造这一泄露国家机密案的竟是一名劳改释放犯和两名胆大妄为的在押服刑犯。刑满释放之前,边景龙盯住了1991年度的高考试卷保定监狱下辖一个全封闭型的劳改企业——印刷厂,排版、校队、印刷等各工序,均由服刑的劳改人员担  相似文献   
69.
周琳 《法制与社会》2014,(22):20-21
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在我国涉密罪中是一项较为严重的罪名。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已经出现了新的特征,而且还在不断的增长中。本文阐述了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分析了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与非罪的界定标准,最后以实例阐述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相似文献   
70.
侦办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件,到底有多难?为何全国范围内似乎存在一个普遍问题:民警辛辛苦苦侦破,但最后能依法"判下来"的案例并不多见?本文中的办案民警认为,由于资源共享和固定证据困难,以及全国尚无一个统一的"取证规格"等客观原因,尽管有了一些法律支撑,但此类案件最后的定罪,在目前看来或仍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