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贝贝 《侨园》2014,(11):46-46
进入秋天的一天上午,我和同伴去北京陶然亭公园游玩。走进园内就看见著名的"高石之墓"。两块并排而立的汉白玉石墓碑上,刻着一对青年男女的灵魂永远在此相伴。这里就是中共早期的革命家高君宇和20年代著名才女石评梅的坟冢。  相似文献   
22.
余元九 《世纪行》2011,(4):31-31
一、"武汉·中国文谷"项目的基本情况"武汉·中国文谷"建设地点在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地区,实行"一个中心多园多基地"的发展模式,包括一个会展中心、两个管理机构、三大服务平台、四大基地、五大功能工程和十大文化产业集群,总面积约1000亩。具体为:一个创意中心——武汉·中国文谷创意中心;两个机构——武汉·中国文谷管理委员会和湖北省文化产业商会  相似文献   
23.
《中学国文教师》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里的一篇文章,写于二十世纪上半叶,文中列举七种教师的教学弊病,一针见血,分析透彻,虽年代久远,今日读来犹如巨雷在耳,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24.
法庭辩论中,被告刘国文振振有词地说:“王某只是我养父的徒弟.她怎么可能继承我养父的房产!我是养子,我才是合法继承人!”面对刘国文的质疑.原告王某将与师傅刘某一家的故事娓娓道来。  相似文献   
25.
李耀曦 《春秋》2014,(5):19-21
正济南一中(原山东省立一中)是笔者的母校。我是她50年前入校的学子,史称"老三届"中的老高二。母校百年华诞的时候编印出了一套校友征文选《悠悠母校情》,我对它十分感兴趣,经常拿起来翻翻。这套五集六大册的校友回忆录,是由一中校友总会秘书长庞德治老师向海内外历届校友发函征文经10年呕心沥m编辑而成的。《悠悠母校情》收入历届校友撰文数百篇,上自清末学校初创,下至"文革"后  相似文献   
26.
从德清县城武康镇西行千余米,有一片连绵不断的红枫林,左边是年产7000万支红玫瑰的鲜花基地,右边是数百亩速生林,再进去是美国阳光现代农业园区,深处是山谷幽静的梦溪水庄……粉色的鲜花,紫红的枫林,翠绿的树木,把这个都市近郊的村庄包裹得如诗如画,走入鲜花丛中,迎面一块古色古香的村碑坊豁然开朗:"中国和美家园"五四村欢迎您。放眼五四村,田成方、水相连、路成网、树成行,道路开宽,垃圾不见踪迹,  相似文献   
27.
为进一步推进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扩大国际人才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机制,实现长三角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资源共享,由江苏省外国专家局、浙江省外国专家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共同主办的首届长三角外国文教(教育)专家供需见面会于5月27日在南京召开。  相似文献   
28.
与师相遇,与书相遇相遇是人类最美好的词之一,我十分喜欢“相遇”这个词,世上一切美好都从相遇而来。江苏有一个高邮县,那里出了一位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大家汪曾祺先生。汪曾祺在县立第五小学读书时遇见了国文老师高北溟,是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遇见的。正是高老师——他们学校那首校歌的歌词作者,带着汪曾祺走进了最初的文学世界。若干年后,汪曾祺考上了西南联大,成为沈从文和朱自清的学生,也是沈从文最喜欢的学生。沈从文对于汪曾祺来说当然十分重要,汪曾祺不遇见沈从文可能成不了一代作家,但是今天我要更确定地说,他在小学五年级遇到的高老师,对于他,也许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9.
邓昭辉 《湘潮》2006,(11):34-37
蔡季襄,1898年8月17日生于长沙。兄弟四人,他排行最小,故又名蔡四。因家中殷富,开设有绸缎庄、典当铺和钱庄等,又自幼饱读古文诗书,国文基础深厚,所以他极爱好收藏文物。蔡氏的个人收藏活动十分活跃,经常深入工地、觅求文物珍品,同时不惜重金购置文物,致四方文物汇集蔡宅,名重一时。结缘文物追讨楚帛书蔡季襄收藏文物、古董,与他的亲戚、湖南名绅叶德辉的指点是分不开的。叶德辉是个有名的藏书家,精于版本目录学,他喜爱收藏字画、钱币、玉器等,也擅长鉴别字画,却轻易不与他人共享。蔡季襄从小就跟这位亲戚学习古文诗书,并在其指导下,走上了…  相似文献   
30.
闲言碎语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寒舍之家,据考证家族史,起码5-7代人没有读过几天书。我没有见过我爷爷和爷爷之上的长辈,父亲告诉我,他们都是老实厚道的庄稼人。父亲没有念过书,就连自己的姓名摆在面前都不认识,父亲为此伤过心,流过泪,那年头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干活计工分,生活上由国家统配粮、棉、布票,生产队里凡是需要动钱的都由队里会计一人完成,很多时候少给少写,明知道不对也是没办法的事,我的父辈们一律以摁手印替代签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