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927年5月23日,在汉口出版的第60号《中央副刊》(当年3月创刊的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副刊)在显著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李大钊同志略传》的文章。这是李大钊烈士于那一年4月28日在北京壮烈牺牲后,报刊上  相似文献   
32.
高一涵始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力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照搬到中国以解决当时的制度危机。但是,他始终没有找到一条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途径,高一涵的政治思想在他们那代人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的两难处境集中反映了五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改造中国社会问题上所面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33.
古玉 《学理论》2010,(27):32-33
阐述并且分析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以人为贵"的执政伦理意蕴——以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为根本宗旨;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原则;以"为民倾情、为民用权、为民谋利"为内涵;以尊重群众和服务群众,弘扬正气和承担责任,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为方法的执政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34.
借鉴文化的变迁机制,习惯法的变迁机制主要有濡化机制和涵化机制。濡化机制主要表现为习惯法在纵向的代际之间的传承;而涵化机制主要是习惯法对其他规范体系的借取。正是在濡化机制和涵化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民初的习惯法变迁演化为现今的习惯规范。  相似文献   
35.
《学理论》2013,(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洋味儿"汉语这种受到深层影响的表达方式的出现便是社会进步,中外语言的频繁接触,文化变迁、整合涵化的必然结果。"洋味儿"汉语,目前还无法对其在汉语语言功能上的利弊给出定论。但是可以明确的一点是:为了历史悠久的汉语,必须在中外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做到"趋利避害",让汉语在对中外交流和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同时免受负面影响;为了汉语所负载的文化繁荣,必须在中外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保持清醒、明智选择,既不盲目认同外来文化,又能鉴别吸收那些优秀先进的文化营养成分,使其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36.
少年的暴力行为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其中。网络中的暴力环境对少年暴力倾向的形成和暴力行为的产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并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中少年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温床。因而。要预防和减少少年的暴力行为。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的暴力涵化效应,增强少年对网络暴力环境的内在抗拒力。  相似文献   
37.
法律不确定性引出的冲突与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晓东  蔡晓洪 《河北法学》2001,19(4):158-160
法律具有不确定性,决定了法律只能形而上地追求形式正义①,而法律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实质正义。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实现有待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介入,完成静态规则到动态事实的转变。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法官素质决定了我国尚不能大量运用法官自由裁量权。因此,我国现阶段应主要借助于法律涵量较小的司法解释作为法官裁判的依据,以实现法律的实质正义目标。  相似文献   
38.
文化教化、文化涵化与青年的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教化、文化涵化两方面探索了青年的社会化问题,论证了接受社会文化是青年社会化的前提和步入社会的起点;青年接受社会文化要发挥自身优势并采取正确态度,从而说明青年的社会化实质上是一个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对立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39.
颜卫青 《求实》2004,(9):36-38
社会转型期 ,以个人伦理的支配性为基本特征的传统伦理形式 ,无法为市场经济提供有效的道德支持 ,新的伦理形式———制度伦理———成为经济条件下伦理发展的必然。制度伦理的下限和法相衔接 ,表现为伦理和法律一体化 ,这是制度伦理的基础 ;上限为道德意识 ,是伦理的升华 ,这是制度伦理的追求目标。制度伦理的上限与下限不是绝然分开的两部分 ,它们的功能相互涵涉 ,并在一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40.
祝四清 《求索》2005,(12):193-194
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强调思维的整体性,而西方思维则重分析、轻综合。思维方式是民族所操语言特质长期的涵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全球化,人们的观念在更新、思维方式亦在更新与互动,思维与语言间的关涉研究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