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32篇
中国共产党   98篇
中国政治   321篇
政治理论   47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川渝兄弟一家亲,血浓于水见真情。"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庆市民政局在组织全市民政系统认真做好本市救灾工作的同时,全力以赴支援四川灾区共渡难关。灾难面前,重庆民政人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孺子牛精神。他们的形象,朴实无华;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  相似文献   
32.
《前进论坛》2008,(7):54-54
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0级大地震灾害后.农工党宁夏区委会号召全区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立即投身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接到农工党中央《关于缴纳“特殊党费”用于支援灾后重建工作的通知》后,区委会及时转发了这一文件,并在全区党员中掀起交纳“特殊党费”的新高潮。区委会组织常委及全体机关干部为灾区缴纳“特殊党费”共计4200元。  相似文献   
33.
胡波 《前进论坛》2008,(9):37-37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灾害发生瞬间,船山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住院部均处于较强震动中。这一天,农工党遂宁市船山区总支委员、船山区人民医院支部副主委刘伟用强烈的责任感和临危不乱的精神谱写了一曲白衣天使的赞歌。  相似文献   
34.
《公民与法治》2008,(6):4-5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不同程度受灾。这场强烈的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河北省人大心系灾区,发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积极组织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  相似文献   
35.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贵州亦有强烈震感。一些群众来电反映,想了解更多关于地震以及如何正确应对地震灾害的知识。为此,本刊紧急调整了版面,第一时间约访到贵州省地震局局长陈本金。  相似文献   
36.
2008年,我省同全国一样经历了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成功抗击了雨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灾害,维护了甘南社会稳定,完成了省内奥运安保任务,全省经济社会在克服重重困难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靠的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靠的是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靠的是党政军民的团结奋斗,双拥工作在其中作用甚大,功不  相似文献   
37.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我国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但是,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孕育和凝聚了一种新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是"两弹一星"、"98"抗洪、抗击南方低温冰雪等历次抗灾害精神的延续和升华.它,就是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相似文献   
38.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08,(23):15-16
"上天容易,入地难。"地理构造的复杂性使地震预测这一世界难题至今难以完全攻克。但我国应对地震灾害的长期实践,特别是此次5·12汶川地震的经验告诉我们,重视地震预防同样能够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害,挽救更多的生命。  相似文献   
39.
抗震救灾斗争是阶段性的,是一个时期的特定活动,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战胜风险和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真正做到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  相似文献   
40.
地震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留给社会最惨烈的一幕莫过于建筑物的破坏和倒塌,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近10年来,全世界平均每年约有一万人在地震中丧生,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建造隔震房屋,减轻地震灾害”已经成为一项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