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32篇
中国共产党   98篇
中国政治   321篇
政治理论   47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51.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惨景让人触目惊心。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警示全社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安全和生存环境;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城市灾害风险管理;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城市安全的执政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城市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52.
公元2008年5月12目,北京时间14时28分,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了:中国四川汶川地区突遭8.0级特大地震灾害袭击,1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在颤抖,在震撼,在呜咽:顷刻间,山体崩裂,河川壅塞,天昏地暗,房倒屋塌,无数人畜被掩埋在泥石流和瓦砾之下,而一次又一次4级、5级、乃至6级以上余震还在持续发生着……  相似文献   
453.
石雨浩 《人大论坛》2011,(12):20-21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呈非线性指数增长。贵州特殊的地质背景,即使是小地震,也极易出现很大的灾情。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省内地壳稳定,不会发生大的破坏性地震’等错误观念,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贯彻实施好相关法规,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454.
2011年12月8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李建成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当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他长期致力于地球重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特别在精密高程基准面建立与维持、高程测定模式现代化、卫星重力、海洋卫星测高等方面获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是我国该领域主要的学科带头人之一。  相似文献   
455.
456.
郭迅 《中国减灾》2022,(5):32-35
灾害损失评估是地震灾害应对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20世纪以来既有震害评估方法的局限,专家学者通过震害调查、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以"变形饱和"为标志的建筑结构地震致灾机理新认识,概括了"变形饱和"的宏观表现.本文将对我国地震灾害评估的历史沿革进行回顾,并对震害现场评估实用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57.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大举措。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抗击历次地震灾害中有效减轻了损失。但也存在监测预报水平较低、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应急救援体系尚不健全、群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458.
和平时期军力大机动救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情广布、山峦阻隔、交通中断、气候恶劣。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争的空前大救援中,中国武装力量联合指挥、联合作战,在川北县乡灾区,始终第一个到达现场、第一个抢救生命、第一个运送伤员……  相似文献   
459.
2007年4月26日,安徽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成立暨挂牌仪式在合肥举行。安徽省副省长田唯谦和中国地震局副局长赵和平为救援队揭牌、授旗。  相似文献   
460.
《中国减灾》2004,(9):30-31
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原因,耍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不能单靠地震预报这一个环节。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国内外经验教训,我国的防震减灾道路可以概括为“预防为主,综合防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