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71篇
各国政治   44篇
工人农民   111篇
世界政治   15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8篇
法律   790篇
中国共产党   3933篇
中国政治   4690篇
政治理论   988篇
综合类   1471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150篇
  2015年   314篇
  2014年   946篇
  2013年   980篇
  2012年   1132篇
  2011年   1263篇
  2010年   1462篇
  2009年   1355篇
  2008年   1161篇
  2007年   852篇
  2006年   752篇
  2005年   373篇
  2004年   331篇
  2003年   170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262.
1958-1978年,社队企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其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了变化:资金筹集从无偿平调到劳动积累,机械设备从因陋就简到修废利旧,原材料获取从就地取材到购买城市边角废料或依靠城市工业以来料加工,生产技术从靠农村土法到聘请城市技术人员并培训自己的技术力量,劳动力从行政抽调到多样化社会招聘等。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在于,社队企业具有企业自主权,我国计划经济的漏洞衍生了市场空间,以及城乡之间的交流为社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63.
城乡失衡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处理好城乡关系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央政府的城乡政策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文章以21份中央一号文件为样本,通过文本量化分析测量中央政府推进城乡关系发展的注意力配置。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城乡关系的注意力强度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特征。中央政府城乡关系注意力变迁经历了旨在缩小差距的城乡双向互动阶段、城乡统筹的一体化阶段与城乡融合的耦合发展阶段,注意力指向经历了从早期重点关注城市支援农村-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注意力配置的嬗变过程。同时,注意力向度范围逐渐扩大,尤其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转移。  相似文献   
264.
265.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显著耦合关系,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有助于改善乡村社会治理和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独特价值。当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主要存在项目同质化、经营管理粗放、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基于此,今后要发展好乡村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应着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其发展内能;加快完善融资政策措施,夯实融资保障;创新农村人才工作,强化人才支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厚植生态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266.
267.
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一个城乡双向拉扯的社会环境中,这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在多个方面都存在两栖性,这种内在的矛盾与冲突不仅阻碍了其自身发展,更引发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对此,城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文化建设,完善利益机制,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教育,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价值观的理性构建。  相似文献   
268.
王处辉 《人民论坛》2020,(6):126-129
在绩效导向和能力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中,个体通过教育而获得文凭是其实现社会流动的最重要途径,而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逻辑被认为是酿致诸多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的延续不仅会导致教育获得中“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还可能阻滞社会流动并加大阶层固化的风险,从而对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造成掣肘。推进教育公平是防治社会阶层固化风险的先在基础,而其重中之重就在于推进教育供给侧,形成相对公平、均衡的教育发展生态,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奋斗和发展创造基础条件,从而建设一个活力充盈的社会和繁荣富强的国家。  相似文献   
269.
270.
李平 《半月谈》2020,(6):84-85
从2003年浙江省第一家老年食堂开办至今,浙江已建成老年食堂1.2万余个(含助餐点),覆盖全省约55%的城乡社区,极大提升了老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这些老年食堂,有的经营得风风火火,也有不少是勉强维持,甚至昙花一现。当前老年食堂的运营存在哪些难题?这样的惠民举措怎样才能更好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