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46篇
中国共产党   191篇
中国政治   201篇
政治理论   78篇
综合类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即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新颖关系的一种最佳状态.依据俞可平教授关于"善治"的10条标准,社会治理要达到"善治"的境界任重而道远,国际社会也证实了这一点;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去追求.为了社会和谐与善治的目标,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回应公民需求解决合法性问题,通过与民间更多合作而形成以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均衡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42.
陆伟然 《学理论》2008,(21):88-89
飘忽暗示,是意绪暗示的一种。之所以称其为飘忽暗示,是因为它给出的意绪是飘忽的。读者读着诗,不知不觉就飘忽了起来。实在说,诗意本身就带有某种飘忽性,太实,太直,就没有诗了。雾里看花,晕晕乎乎,晃晃悠悠,飘飘忽忽,是又不是,不是又是这种状态,是诗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43.
<周易·讼卦>是当代法学界研究中国传统诉讼法理论、中国法律思想史、尤其是研究中国"无讼"法律思想所无法回避的话题之一.然而,当前人们对于"论卦"的法律文化问题却缺乏专门的研究,本文从法律文化的境界角度,对"讼卦"进行了八大境界的分析探讨,并通过对其上乘境界--自然之境的论述,潜在地驳斥了"讼卦"的终极目标便是"无讼"的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44.
春的境界     
午后的阳台洒满阳光。坐在椅子里,阳光便倏然跳跃到身上了。而后,安静着。抿一口淡茶,望春。  相似文献   
45.
讴歌 《南风窗》2008,(2):95-95
又有小半年没见,我和键鼠。岁末,她约我吃迎新年饭,顺便贺我的新书《协和医事》躺在书店货架上了。我本以为是赴一文人雅事,但吃饭时的话题,还是兜转回来,与她傍晚狂冲出来的办公大楼有关,带着一股DELL笔记本的味儿,吃到酣处,她的感慨是:"公司和女人一样,也有周期。"我知道,她脑子里反应的是"周期"的英文,因为她刚开完一  相似文献   
46.
境界之重     
张国玉 《今日浙江》2012,(19):62-62
境界是人生之魂,做人一定要有境界,并要有崇高的境界。一个人境界的高低,说到底是他的生活信念、精神旨趣、道德品质是否高尚,是否达到高品位。人,只有以自身价值赋予社会以价值,给人以心灵的震撼、鼓舞和激越,并产生敬仰和赞叹的精神境界,才称其为壮  相似文献   
47.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堪称中国人生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语境中,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描摹的"生态人"与冯友兰的"天地境界"有着相同的哲学意蕴,共同启示着后工业社会中人的"生态化生存"。二者对天地境界的高度澄明,不仅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而且深刻揭示了其可操作的实践维度,对于当前的思想道德抑或精神文明建设仍不乏理论借鉴和实际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8.
尚辉 《新民周刊》2012,(8):89-89
作为正在举行的"上海艺术新人大展"的策展人和参展画家,庞飞山水画在展厅里一目了然地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与品格,他从山石的曲折与水墨的漫漶中呈现出了阔大深远的境界。当下山水画创作以两种形态为主,一是过度强调写生的作用,二是过度强调笔墨的独立  相似文献   
49.
据史载,欧阳修写文章十分认真。一次,他写一篇《醉翁亭记》,开头写滁州四面有山,写了几十个字,觉得不满意,一连改了几次,最后改定时,只剩下“环滁皆山也”。他的妻子见他改得非常辛苦,便劝他不必自讨苦吃。欧阳修却说:“文章不写好,我怕后生讥笑,更怕给后人留下话柄。”(《朱子语类辑略》)欧阳修的这种“怕”显然与我们平常说的“怕”含义不同。坏人面前心虚胆怯、竞争之中畏缩不前……这类“怕”令人不敢恭维。而欧阳修怕的却是文章达不到水准,怕因此贻误后人,留下话柄。他这种“怕”显然不是胆小,而是对自己的文才有清醒…  相似文献   
50.
境界     
林玉椿 《传承》2008,(5):55-55
在一座小庙里,住着一位大师和他的两位弟子。每天清晨,两位弟子都要到六里外的溪边挑水。时间长了,小弟子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挑水时,师兄总是让自己走在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