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53篇
中国共产党   55篇
中国政治   94篇
政治理论   34篇
综合类   5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2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中美英三国围绕香港的战后地位问题展开激烈斗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美国政府支持战后由中国收回香港主权,英国拒绝战后将香港主权交还中国。但是在战争结束前夕,美国与苏联开始进行冷战,美国需要英国的支持,因此放弃了原来的政策,其结果是英国在战争结束时重新占领香港。  相似文献   
322.
在十七到十八世纪,耶稣会士成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使者。《教育信笺》是关于哲学思考的主题。许多知识分子发现古老的中国,受到震撼。《圣经》里对历史大一统的认识遭到质疑。中国的历史让圣经的编年史受到冲击,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徒劳地试图调和东西方思维对世界起源的分歧。热爱汉学的人士和反对汉学的人士相互辨争。耶稣会士的作品被某些哲学家、例如海德,认为缺乏真实性;但是在另一些人眼里,例如莱布尼兹,则被看作是“我们时代最重大的事件”,因为他们的作品冲击了《圣经》的编年史,甚至是《圣经》本身所提到的民族诞生和惟一语言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23.
社科学报自上世纪末兴起标题英译之风,但良莠不齐,舛误比比皆是。本文以2006年上半年期刊抽样略举数例,以期引起业内重视。  相似文献   
324.
325.
在中国传统政治形态中,“士”处于政治社会权力架构的中心地位,而科举制是其制度化的保障。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促使皇权国家趋于解体,同时也开启了“士”向“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伴随着这个过程,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而参与“革命”表达这一集团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326.
冯唐 《法制博览》2010,(2):62-63
大器,不争近期名利,坚毅,不怕一时得失,有使命,堪远任,用这样的标准衡量,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城,有几个“士”呢?  相似文献   
327.
本文是对16世纪80年代至18世纪来自欧洲耶稣会士资料中法律部分介绍,我们研究表明其法律资料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28.
李玉兰 《世纪桥》2009,(18):126-127
通过比较英语和俄语动词“时”和“体”的异同,深刻揭示语言之间的内在规律,有效利用英语对俄语的正迁移,克服负迁移现象,为英俄对比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29.
王充的<论衡>在中国哲学史上受到太高的评价,但徐复观<王充论考>一文对王充其人及思想展开了多方面的批评.他认为:王充以追求知识为目的,在他的人格和思想中,人伦道德的观念非常薄弱;王充的命定论彻底否定人之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王充有疾虚妄、求真实的学问要求,但没有得到立真破妄的结果;王充是一位矜才负气的乡曲之士,他的乡曲之见限制了他展望时代政治和学术的视野.他的解释,并不只是建构王充的思想体系,而且重视揭示王充的个性人格和人生遭遇对其思想形成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30.
唐诗英译工作在当今世界日益频繁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传播辉煌的唐诗艺术、促进世界诗歌创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回顾历史,面对现实,考察了近百年的唐诗英译历程,结合翻译理论的发展,归纳分析了唐诗英译实践和理论建设中的不同方向及其探索。一种是量视声韵,用传统英语诗律翻译唐诗,以求再现唐诗的整体美;一种则注重意象,用自由的散体译诗,以求传达唐诗艺术的真质。在主张以自由体译诗的学者、译家中,也各自有不同的努力,或简省、或详尽;或照顾到韵脚,或完全抛开押韵和诗行。他们都有各自的成功与不足。本文认为,应在今后的唐诗英译工作中,把这两种方向结合起来,努力解决翻译中形式与内容、韵律与达意的矛盾,达到一种“化境”。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将有益于世界文学的发展及中西方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