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7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44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231篇
政治理论   56篇
综合类   1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71.
在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文学写作传统中,诗词文曲小说中的女性常常是男性视角的投影。朱淑真作为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对女性形象加以“重构”,在不自觉中流露了与现代女性主义相类似的一些精神。正是由于朱淑真的这样一种精神,才使得她在整个女性文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72.
对我国刑法的女性主义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女性主义的角度看,我国刑法一方面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设置了一系列的罪名惩罚对女性的犯罪,平等的保护所有的女性,尊重女性生育的选择权等;另一方面在立法者的潜意识里,存在着歧视女性的倾向:女性是弱者,只有女性(包括儿童)才能被拐卖、被收买,只有女性才能被强奸。文章对以上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修改刑法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473.
解构性别本质主义:女性主义对先进性别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女性主义对中外传统性别文化的核心———性别本质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指出两性的命运主要由自己而非生理决定,从而清除了中外传统性别文化中的宿命论错误,为先进的性别文化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其批判还冲破了男女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传统性别思维模式,为先进的性别文化建立了多元并存、亦此亦彼的新性别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474.
李希慧  廖梅 《思想战线》2004,30(5):33-38
产生于西方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犯罪学思想,对忽视女性的作法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刑罚执行过程中对女性的错误理解和不公平待遇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犯罪学中的性别意识问题,为传统犯罪学的理论重构,尤其是女性犯罪学理论构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75.
关于中国高校女性学教研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中国女性学的教学与研究问题,不仅要把它置放在当下全球化的女性学教研风潮中,而且要把它置放在近百年来中国女性解放的特殊历程与话语环境中,尤其是要把它置放在古来有之的女教传统的因素中,才有可能更准确、更到位地认识并解决女性教研与学科建设、女教传统与女性现代化、女性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的矛盾,从而建立起一个良性互动、行之有效的现代女性学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476.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教育研究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以其富有个性的教育主张和研究方法引起了教育界的注意,其理论的特征在于对性别化教育的批判、对所有涉及女性及性别的教育主题的关注以及提出了富有个性的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女性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在教育研究当中反思研究者的性别身份,关注性别和女性问题、借鉴女性主义教育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477.
关注弱势群体——女性主义法学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主义法学是西方现代法理学思潮的一个流派,本文在对这一流派的起源、特征及主要派别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探讨了女性主义法学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启示,以及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478.
马浩丹 《法制与社会》2011,(30):288-289
女性主义社会学用性别的视角审视性犯罪,对强奸犯罪的性质、原因和处遇提出了独到的解释。从历史上看,强奸的属性经历了财产侵犯、人身攻击和人格贬低的演变。强奸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社会文化中包含着制造强奸倾向的因素、削弱强奸内在抑制与社会抑制的因素、削弱受害者避兑被害能力的因素,从犯罪人与被害人两方面促进了强奸的发生。作为一种社会机制,强奸是男性主义社会用以控制女性的手段。从犯罪学的观点看,女性主义社会学关于强奸的理论存在局限性,但亦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479.
王华 《求索》2012,(2):205-207
方方的三部重要中篇小说《奔跑的火光》、《树树皆秋色》与《万箭穿心》揭示了各类女性面对婚姻家庭的困境。本文通过探讨方方塑造不同女性形象,展示她们共同的婚姻困境,揭示女性的性别困境。方方秉承中性写作立场,在批判男权文化造成女性婚姻、性别困境的同时,也反思批判女性自身的弱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480.
黄芳 《前沿》2012,(6):175-177
《盛开的樱花林下》被誉为日本"无赖派"文学大师坂口安吾的最高杰作。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该文本进行研究后发现:作家着力塑造的女性形象表现出极强的女性主体性,但既非"天使"亦非"妖妇";作品中的男性人物一方面深受该类女性的吸引,一方面又对女性主体性("樱花林"的隐喻)表现出极度的恐惧。整部作品反映了男性作家在对待女性主体性方面的矛盾态度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