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篇
法律   124篇
中国共产党   188篇
中国政治   459篇
政治理论   123篇
综合类   21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正>为了做好"和谐小康家庭"创建活动,农一师十三团工会、妇联把此项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抓出了成效。一是通过板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在提高"创建活动"品位、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2.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2003年至2008年《人民日报》等14种中国有影响力的报纸上以"80后"为标题的681个文本。发现"80后"的媒介形象有一个变化过程,"80后"从最初特指青春写手到泛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人,描写特征从"另类"到"个性、自我",再到"自信、社会责任感、爱国",从"垮掉的一代"到"鸟巢一代"。大部分媒体的报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观点,但也有刻板印象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3.
不同交往理论是美国著名犯罪学家萨瑟兰解释犯罪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在美国犯罪学研究史上曾大放异彩。从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的9个命题出发,并结合我国国情,由此可得到对于我国立法、青少年犯罪预防及犯罪分子改造的有益启示;而以我国传统文化为基点,则该理论对我国的现实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4.
杨阳 《传承》2010,(15):108-109
人们为媒介的发展感到欣喜,因为它确实解决、改善了人类社会的诸多难题,但媒介同时也带来了太多困境。媒介对商业利益的追逐,打造了一个充满诱惑的文化工业,内容的平庸、低俗和偏执使大众文化光芒黯淡,媒介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鸿沟。都市报中的体育新闻多样化的报道方式拓宽了报道领域,满足了受众需求;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色情化、娱乐化和虚假化的误区。以《河南商报》的体育新闻为例,分析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原因,对当前体育新闻报道如何避免报道娱乐化的误区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求对都市类报纸体育新闻报道的创新和健康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5.
李果仁、李菡在《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互联网作为当代社会应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的尖端科技之一,不仅是重要的信息媒介,更是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以电子网络技  相似文献   
126.
论媒介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通过其特殊的社会职能延伸到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并对其生发了引导和制约的作用,文章将详细解读媒介对社会交往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造成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应对态度和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27.
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与教师媒介素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现代教学媒体的发展历程入手,探索分析现代教学媒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对策,这对合理运用和发展现代教学媒体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8.
李兴亮 《求索》2011,(1):138-140
当代法国重要的思想家布尔迪厄从社会学角度对电视的媒介特性作了深刻的思考。本文分三个部分梳理了布尔迪厄的媒介哲学理论,文章首先介绍了布尔迪厄媒介哲学思考的方法论取向,场域(field)、习性(habitat)和资本(capital)是布尔迪厄批判性媒介研究的主要学术工具。第二部分从电视的活动场域、消费社会电视的媚俗化倾向以及知识分子自主性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布尔迪厄媒介哲学视野中的电视本性。第三部分提出我国传媒界从布尔迪厄媒介哲学理论中可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9.
论媒介传播中的“第一人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人效果"(或"反转的第三人效果")关注的是,受众认为媒介信息对他人的影响会不同于对自己的影响。第三人效果的研究中,受众在怎样的本体论基础上如何误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是有待加强重视的方面。提出"第一人效果"的概念有助于以明确受众所认知的媒介对自身的效果与其实际效果间存在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普遍性基础与方式。"第一人效果"提法的成立,具有效果来源、效果内容、效果程度、效果方式、效果对象等方面的学理支撑。第一人效果会造成相关的行为后果和宏观后果,在实践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理论方面它要求从明效果加强对潜效果的重视,从效果加强对"无效果"的强调。  相似文献   
130.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形式的改变对原有媒介素养提出新的课题,而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也在不断消解和挑战现有媒介素养的体系和内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对尚未完全成熟的媒介素养体系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结合新媒体的传播形式和特征,研究媒介素养的必要转向,将对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