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3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133篇
中国共产党   102篇
中国政治   250篇
政治理论   55篇
综合类   7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551.
武夷山茶百戏,一个失传已久的古代点茶、斗茶文化的技艺,如今却在章志峰的努力下使之重现,中国的茶文化技艺又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仅用茶水显现的文字和图腾 茶炉、茶瓶、茶筅、茶罐(合)、茶盏、盏托、茶巾、茶杓、水盂……这些点茶、分茶的道具着实让初次接触茶百戏的笔者有些眼花缭乱。而这些道具都分别类、整齐地摆放在“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的家里。 “点茶是用沸水冲点抹茶,并打成泡沫饮用的饮茶方式。斗茶是评比茶叶品质和比试品饮技艺的一种活动。分茶是能使茶汤形成图案的一种特殊技艺。”说起茶百戏,章志峰总是难掩内心的激动:“茶百戏兴于宋朝,而出现的时间则更靠前。它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道,特点就是仪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就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茶百戏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稀缺的茶文化资源。但是元代以后分茶逐渐衰落,自清代至今未见详细文献记载。”  相似文献   
552.
泼皮是商品经济的副产品 泼皮,比流氓要狠,比无赖要凶。不少国人了解这个群体,都是从《水浒传》开始的。以宋朝为背景的《水浒传》,堪称一部“泼皮教科书”。从小说而知,泼皮是一项古老的“职业”,而且,我们还知道泼皮是在宋代突然兴起和泛滥开来的。因为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宋代出现了最早的资本因素,作为“资本”运作中黑暗的一面,相当于爪牙的泼皮也就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53.
<正>《清明上河图》,这幅由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创作的名画,如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是,它曾"五度入宫、四度出宫"。甚至,它一度在战后的混乱中遗失。"我是在琉璃厂大学毕业的"1950年8月,沈阳。沈阳是中国东北的重要都市,曾是"后金"的首都,称为"盛京",伪满洲国时名为"奉天",由努尔哈赤建立。位于沈阳市中心的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于1959年改名)的仓库,年轻的杨仁恺站在这  相似文献   
554.
正初展周之洋先生的中国画《鸟语花香》,宋代诗人陆游《村居书喜》中的佳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浮现到脑海,这幅逸笔草草的彩墨小品描绘的正是这样一种蓬勃欣悦的春日生机。作品画面整体构成非常稳定,尤其是用干墨勾勒的紫藤主干遒劲有力,起到了很好的统领  相似文献   
555.
中国历史上因遭贬谪的官员,常常有饱读诗书之人。贬了官,失了宠,摔了跤,悲剧意识就来了。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甚至受贬期间足迹所到之处,便成了遗迹,这些文化便形成了贬官文化。自东汉海南归附中央之后,中央王朝就陆续将官员贬谪到海南作为一种惩戒,其延续时间之长、人数之多、级别之高,在中华大地上恐无出其右者,仅《海南历代贬官研究》一书就收录贬官189人。苏轼、李德裕、韦执谊、李纲、司马光……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份清单来。这些贬官大都爱好风雅,在海南留下了不少文化遗存,或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建设了不少文化场所,这些就共同构成了海  相似文献   
556.
宁静 《现代人事》2001,(7):30-30
苏东坡是个身心健康的人,他精通诗词书画。当年一位朋友向他求字,同时觉得东坡身体不错,精神健旺,便请他透露一点养生的秘诀。盛情之下,东坡不吝直言.宣称自己获得一战国古方,药只四味,服后于健康有奇效?  相似文献   
557.
任静 《现代人事》2001,(9):44-45
俗话说:“常在花间走,能活九十九”。古往今来,骚人墨客赏花、咏花、看花者大有人在。北宋大诗人苏轼在《海棠》诗中吟道:“春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生动地刻画出看花如痴的情态。  相似文献   
558.
李向明 《求索》2007,(1):176-177
本文由禅理诗的界定入手,从说理诗歌自身发展的历史,北宋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佛教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士大夫阶层的禅悦之风,家乡与家庭的影响,苏轼一生与佛禅之缘及屡遭贬谪的多舛命运等方面,分析了苏轼禅理诗生成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559.
钟巧灵 《求索》2007,(12):183-185
山水画和题山水画诗,是画家和诗人表达和寄托其情致思理的载体。综观宋人在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情致内涵,林泉之思最为突出。林泉之思在宋代题山水画诗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遥羡”,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喜好与倾羡;二是“惧隔”,意识到画景与“我”之间的隔膜及欲归隐而不得的处境;三是“望引”,这是诗人对置身于山水林泉的遐思,希望有“仙老”来引接自己进入仙境般的画境。这既是一个情感问题的三个方面,也可视作一次情感过程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560.
苏轼生活在北宋积贫、逐渐衰微的时期,也是朋党之争此起彼伏的时期。他的一生有过坦途顺境,有过短暂的辉煌,但纵观几十年的人生道路,却是荆棘远多于鲜花,磨难远超过安适。苏轼有主见,绝不肯随意附和别人,他认为对的就一定坚持;认为不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