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89篇
工人农民   38篇
世界政治   24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40篇
法律   1002篇
中国共产党   1576篇
中国政治   2752篇
政治理论   556篇
综合类   14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200篇
  2014年   550篇
  2013年   573篇
  2012年   607篇
  2011年   569篇
  2010年   560篇
  2009年   606篇
  2008年   689篇
  2007年   556篇
  2006年   449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327篇
  2002年   405篇
  2001年   258篇
  2000年   259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21.
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角度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始终把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其神圣职责。通过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原因的分析,高校可以从客观认识宗教、教育者观念的更新、教育目标的重塑、改进信仰教育的内容及形式等方面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222.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贫富不均现象在高校中的反映.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贫困大学生的在校人数明显增多,并且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现,成为贫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有必要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结合其产生的根源,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23.
宪法概念是法律事实而非社会事实,是制度事实而非自然事实,是规范事实而非生活事实,具体表现为宪法所规范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既可存在于形式宪法中,也可存在于实质宪法中,其中宪法文本是宪法概念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如果以社会学或者哲学方法进行研究,宪法文本并非不可以批判,但法学方法的宪法学是对宪法概念进行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并体系化。欲证立中国宪法概念,须以普遍性宪法价值为前提,以中国宪法文本为基础,厘定其法律含义,梳理其传承和变化过程,确立这些宪法概念的当代含义,按照我国宪法理论和法律逻辑使之体系化。这意味着对宪法概念的研究必须回到宪法文本,体系化的宪法学可称为宪法释义学。  相似文献   
224.
信息分化是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凸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分化现象.本文从性别视角研究信息社会普遍存在的两性信息分化及其将女性群体进一步边缘化、弱势化的排斥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就消除信息性别分化现象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25.
"过密化"理论是黄宗智评价和分析中国小农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主要用来解释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内"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一悖论现象."过密化"状态也同样影响着明清以来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风险及其防范机制.这对分析当今小农家庭风险行为逻辑、政府制度安排也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226.
信仰作为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对人类自身精神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对社会的运行及个人生活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难以估量的价值.现实的信仰活动以主观与客观两种形态存在着.信仰一般具有三种特性:形而上学性、超越性、神圣性.  相似文献   
227.
《党课》2008,(3):9-9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太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对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着力激发信教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把他们同不信教群众团结在一起,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228.
托克维尔论“公众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克维尔认为,民主的实现不利于公众理性的发展;尤其是"公众舆论"中理性因素下降,感性因素上升,对"多数暴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消除公众舆论的非理性隐患,他不仅提倡一种更为理性的个人主义,、而且还求助于非神启性质的宗教权威的出现,并希望少数精英能与多数人之间进行道德搏弈.托克维尔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工具理性的框架,显示出一种独立特出的卓越智慧,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民主建设也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29.
在民族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仍在扩大、社会分配不公之矛盾比较突出、医疗卫生事业薄弱、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日渐突出、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等方面问题仍在相当程度上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鉴此,现阶段也就有必要加快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夯实化解社会不和谐现象的物质基础;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起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社会安全网;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广泛开展平安建设,以便形成化解不和谐现象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30.
儒教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和伦理性,从社会功能来说,具有亚宗教或准宗教性,只要儒教与政治剥离,改造为信仰、人文和道德层面的精神系统,与传统的祖先崇拜相结合,就应该维系土生土长的宗教的存在。这样既可以维持传统的儒学情结,也可以平衡西方宗教的弥漫。但是我们在保护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绝对避免宗教信仰侵入国家教育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