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17篇
世界政治   29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105篇
中国共产党   358篇
中国政治   778篇
政治理论   238篇
综合类   4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60篇
  2008年   190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潘江宁 《传承》2009,(24):146-147
当今高职院校普通音乐课教学中存在偏向于"专业化"和"非艺术化"教学模式等现象,偏离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违背了音乐教育原则和艺术审美教育规律,是学生喜欢听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成因,其出路在于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  相似文献   
992.
发展民族旅游业 ,必须考虑游客的审美情趣 ,要针对客源的不同审美情趣 ,开发旅游项目。同时 ,要挖掘出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审美情趣 ,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993.
在中国 ,民族风情的审美往往与悟道联系在一起。庄子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审美者只有超越感性知性 ,并敞亮心灵的第三层面 ,才能领会美。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时 ,面对民族风情产生的审美观照 ,往往是源于旅游目的地中所见所闻所感而产生的强烈情感体验。用西方哲人柏拉图的话说就是“灵魂遍体沸腾跳动”和一种“惊喜不能自制”  相似文献   
994.
陈书录 《江苏政协》2010,(Z1):26-27
"天人合一",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历代诗词中重要内涵之一。翻开一部中国诗词发展史,有关人与自然的作品琳琅满目。莫砺锋教授主编的《我见青山多妩媚——人与自然主题历代诗词选》(下文简称《诗词选》),以特有的审美眼光,从中  相似文献   
995.
袁芃 《理论月刊》2008,(8):155-157
身体审美研究长期以来总是被限定在艺术及人类学领域。而在现代性学科的视野内对身体审美的理论研究则开始于西方学者对时尚的感性研究,并在对消费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当今随着身体审美新问题的突出化以及给传统哲学带来的冲击,各国学者也在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身体审美问题研究不断继续与推进。  相似文献   
996.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和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情意素质提升以及智能素质的养成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7.
朱乐 《新东方》2008,(1):54-56
在现实生活中,歌唱是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因为它可以穿越时空无障碍地满足人们的听觉审美享受,实现个人内心的情感宣泄。再者,由于它广征博采了诸多艺术、文化的基因,融合成一种表现手段丰富、饱含魅力的美学特征。因此,分析歌唱艺术的构成因素,研究其多元文化品格,将有助于我们对声乐艺术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歌唱艺术的实践。  相似文献   
998.
伊格尔顿先后吸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和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不断改进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界定,其目的是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社会权力维持和再生产的策略,并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伊格尔顿也通过意识形态生产理论和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分析了文学和审美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它们作为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在维护和再生产社会权力过程中所发挥的复杂作用。  相似文献   
999.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思想的演化,曾经喧嚣一时的"后现代主义"热潮已经退去,各种"后学"也不再时髦,后现代之后,理论界更关注的是面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新的解决方案,这无疑是新的气象。但是,当我们试图对当下的文化特征做出总体描述时,用"后"这个词仍然具有理论的有效性。文章基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导致的一系列变化,试图从总体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描述,提出了"后审美"这一概念,并在清理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对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进而对其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最后,文章还提出了讨论"后审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徐慧珍 《理论月刊》2001,(12):25-26
二十世纪汉语文学发展同中国近现代的现代化艰难历程紧密交融在一起。许多优秀作家通过文学去展示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展示中国人民寻求精神家园、渴望生命超越的精神历程。九十年代在后现代语境中却呈现的是世纪末人生的狂欢化本质,文学缺乏一种内在精神的支撑。二十一世纪文学应坚持文学的批判性品格,彰见人文价值精神,为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和人的审美超越提供一种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