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曾真 《求索》2011,(2):213-214
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和日本的唯美主义作家谷崎润一郎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那就是具有感官蛊惑力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被抬高到受崇拜的女神的地位,但女性通过身体感受自身存在的努力又在男性欲望的操纵下被消解,女神滑落为玩具。然而充满肉感魅力的身体是达到精神与灵魂满足的基础和唯一途径,玩具具有了象征的意义。不同的创作原则促使两位作家的女性审美意识最终指向现实与唯美两种不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2.
刘合龙     
刘合龙笔名恒谷,湖北黄石人。1980年开始学习书法、绘画、雕塑,1991年在香港亚洲出版社出版《刘合龙书法作品集》,1991—1997年云游学习禅学、周易。其艺术作品飘逸高古,有鲜明的个性与现代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3.
本文认为,新时期文学的审美意识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表现生活和形式创新等方面刷新了已有的纪录,作为作家素质要素直接反映的审美能力也获得极大的提高和增强,许多作家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生活,拨冗去杂,看取真谛,展现理性。审美理想也有重大拓展,从而使许多作品充满了光明的色彩和鼓舞人心的力量。审美趣味则实现了良性、优化发展,积极、健康的审美格调成为主流。此外,新时期作家审美感受哲学化也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4.
水族审美意识探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族在长期的历史、社会生活实践和生存环境中 ,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观和审美意识。它集中体现了水族人民完善的、美好的、合乎理想的生活观念 ,是水族文化的深层构成。  相似文献   
65.
汉字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这不仅在于它以形表意的独特方式,还在于它所独具的审美特性。汉字从创制到使用的整个漫长过程中,人们除了把它当成一种记录语言的符号外,也始终把它当做一种审美对象,并赋予其特有的审美功能。汉字因受汉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影响而成为富有"艺术气质"的文字,并形成了书法艺术,成为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美育的传统手段。它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管郁静 《人民论坛》2013,(7):172-174
布依族崇尚自然,倡导简朴,日常生活中透露出一种平淡自然的“素朴之美”。布依族生活中的素朴之美,常常是以古朴的常态文化存在于日常生活层面,具体表现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的民族服饰、“宇宙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民居建筑以及“承载文化深层的心理内涵”民俗仪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67.
人类要想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就必须解决一个前提性问题,即如何看待和理解"自然"。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将不同生态哲学流派区分开来的根本标志。生态现象学作为一种反传统知识论哲学的现代哲学,它试图通过建构一种自然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相统一的"自然"概念——"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将自然原初的被隐匿了的价值意义重新凸显出来,以引导人类走上通往与自然和解的道路。生态现象学的自然观念既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来谈生态保护,也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将自然仅仅看作是工具价值层面"为我而生"的对象性存在。"生活世界化的自然"在"此在"的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是在日常生活中与"我"照面的,承载着各种价值意义,能够为人类的生命活动中所真切体验到的活生生的自然。生态现象学试图借助"生活世界化的自然"的"基底样式",推动人类在"遭遇自然"—"体验自然"—"审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赋予自然以人性的同时,重新唤醒人性的生态化一面,进而引导饱受工具理性摧残的现代人类实现与自然的真正和解。  相似文献   
68.
刘伟 《理论月刊》2023,(1):152-160
从语言文字角度考察中国早期审美意识的生成和发展,能以小见大,提供新的思路。“玩”包含行为和对象两层含义:从行为上看,它是精神松弛的、能够调动各个感觉器官的具有“把玩”特性的欣赏活动;从对象上看,它是有着丰富品类的“玩物”。中国早期审美意识正是在“把玩”或“玩物”的过程中生成发展,最终走向成熟的。“玩”字内涵的变化与中国早期审美实践以及审美心理的演变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