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22篇
工人农民   20篇
世界政治   37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5篇
法律   218篇
中国共产党   430篇
中国政治   970篇
政治理论   319篇
综合类   56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自古以来白族人民创造的视觉美学文化丰富多彩,而作为白族民族身份最为显著的标志——白族服饰则是探究白族视觉美学文化最为直接的窗口。本文试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自古以来白族服饰流变的阶段特征,并从物质经济水平的提高、自身内心审美意识的变更、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影响、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影响等方面对白族服饰流变的原因作了浅显探讨,以期对白族视觉美学文化的研究和建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2.
哲学家康德从哲学的高度为审美判断找到了其先天原理,提出"审美无利害"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因而衍生出众所周知的"距离产生美"的名言。康德论证"审美无利害"这一命题时,使用的是反证法,论证力度不是很强;论证过程中所遵循的逻辑也不是非常严密。按一般的评判标准,以如此方式呈现出来的理论并不符合好理论的标准。应结合康德整个的美学、哲学体系以及他对美学学科所做出的贡献来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03.
借鉴生态学知识与原理来重新解释审美活动及其一系列关键词是生态美学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生态危机这个时代语境来重释"美"的要点则是解释它与"生态健康"的内在关联,其理论难点是将认识性的、不可感知的"生态健康"内容有机地融合到审美体验之中,从而建构出有别于传统之"美"的"生态健康之美",进而将传统的审美体验转化为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104.
《审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在特定历史环境中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其早期美学理论修正和整合的结果。它对人的价值的张扬,对美的捍卫,对艺术的探求,曾有力地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美学和文艺复苏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5.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就是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指农业生产上认真细致地耕作。农业生产中栽培的农作物各有不同的遗传特性,需要的土壤、气候、温度、阳光、水分、肥料等都有差异,播种的季节、时令各不同,不同作物品种之间有的互惠互利.有的竞争激烈你死我活,要看到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关联,并巧妙加以利用。精耕细作就是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06.
徐习军 《湖湘论坛》2007,20(2):108-109
地方性高校在文化服务的内容上具有多样性、针对性,在服务的目的上具有功利性和功益性,在服务的形式上具有灵活性和及时性,在服务的效能上具有潜在性、前瞻性,因而地方性高校实施文化服务时应根据本身特点来进行,同时要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7.
殷乐 《人民论坛》2022,(8):116-119
当下我们讨论乡村生活,不可忽视的一个大背景就是乡村生活的数字化迁徙,而乡村视频也正成为融合网络空间和实体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成果。在这一数字化迁徙的基础上,出现了乡村场景的重构和乡村生活的再连接,其中审美与建设并行。我们需要正视乡村视频与乡村生活的距离,警惕短视频中的伪乡村和猎奇乡村,同时把握乡村视频的根基与脉络,深化科技创新和社会的连接。  相似文献   
108.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中,形象的直觉和直觉的形象趋为浑然的同构之境;在"内模仿"的自动应感活动中,对象形象地被显现于一切感知觉意识中;在移情的情感感应模式中,物我互化,主客同一,在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向混成之中,美与美感最终被显露为一种具有情感深度和形上境界的生成域。  相似文献   
109.
从冰雪灾害到5.12地震救援,从北京奥运会保障到神七飞船返回,无线图像传输技术已经作为一种必备通信方式应用在事故救援、重大事件现场保障等活动中。其中,单兵无线图像传输技术将应急现场图像进行采集后及时传输,以其机动灵活的特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通信保障手段。本文就单兵无线图像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要求,从射频特性、图像质量、传输距离、人机界面、便携特性、应用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单兵无线图像传输技术的应用特性。  相似文献   
110.
中国和平外交取向的根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小海 《世纪桥》2009,(15):22-23
新中国成立后,一贯奉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特征的和平外交政策。虽然由于客观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政治的影响,这一政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和重点,某些时期甚至有所偏离,但是和平外交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一贯特征。中国政府始终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它既是民族特性的使然,也是领导人在内外政治环境下做出的必然的选择,本文从单位和体系两个层次来分析中国“和平外交”取向的根源,并展望今后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