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21篇
工人农民   42篇
世界政治   9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3篇
法律   387篇
中国共产党   1073篇
中国政治   1503篇
政治理论   482篇
综合类   7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360篇
  2013年   315篇
  2012年   345篇
  2011年   389篇
  2010年   380篇
  2009年   339篇
  2008年   364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39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以老子、庄子、列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作为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主张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等,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其中,庄子为代表所形成的审美教育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文章主要从现代教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庄子审美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2.
西方美学史的开端是古希腊罗马美学。其后大体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法德理性主义、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运动、意大利启蒙运动、德国启蒙运动等几个历史时期的演进,到德国古典时期的康德达到一个高峰。康德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对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73.
自古以来白族人民创造的视觉美学文化丰富多彩,而作为白族民族身份最为显著的标志——白族服饰则是探究白族视觉美学文化最为直接的窗口。本文试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探讨了自古以来白族服饰流变的阶段特征,并从物质经济水平的提高、自身内心审美意识的变更、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影响、自然环境与气候的影响等方面对白族服饰流变的原因作了浅显探讨,以期对白族视觉美学文化的研究和建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4.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直接实施者,其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师要以“四有”好老师标准要求自己,成为学生做人成事的一面镜子。首先,有理想追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点燃学生青春的火炬。第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175.
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是全党形成巨大凝聚力的必要组成部分。理想信念问题不仅需要党员干部在价值观层面持续净化,还需要彻底解放思想,只有彻底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实事求是,坚定共产主义科学信仰。新形势下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解决不仅要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解构和阐释,让共产党人深刻理解其科学性和历史必然性,还需要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现实境遇进行分析,提出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可操作性方案。  相似文献   
176.
哲学家康德从哲学的高度为审美判断找到了其先天原理,提出"审美无利害"这一著名的美学命题,因而衍生出众所周知的"距离产生美"的名言。康德论证"审美无利害"这一命题时,使用的是反证法,论证力度不是很强;论证过程中所遵循的逻辑也不是非常严密。按一般的评判标准,以如此方式呈现出来的理论并不符合好理论的标准。应结合康德整个的美学、哲学体系以及他对美学学科所做出的贡献来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177.
刘勰强调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和文艺创作中要保持审美心胸的澄静澹泊,才能进入“神与物游”的状态进行文艺创作;柏拉图则认为创作的源泉来自神的赐予,文艺家一但“神灵凭附”,就会获得神力而陷入迷狂的状态。前者肯定了文艺家后天的才识、修养等理性因素,承认创作的差异性;而后者则从神的理念出发,摒弃审美过程的理性因素,认为文艺家只是神的代言人,审美活动和创作过程与之毫无相干,从而否定文艺家创作的差异性。因此,以“神与物游”为中心的“虚静”说同以“神灵附体”为核心的“迷狂”说构成中西方古代美学的不同体系,体现出不同文化特质中审美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8.
内圣外王新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圣外王之说,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它的多样性与相对性、效用性与理想性、冲突性与融合性三特色,厘清了中国“内圣外王”理念的发展理路,凸现了各个阶段错综复杂的关系及其各自的特色,揭示出“内在外圣”的内在意蕴。自身缺陷以及价值理念,终极关切,从纵横互补中梳理中西古今内圣与外王张力和融突,使现实的伦理道德建设与国家民族的事功伟业得以协调平衡。  相似文献   
179.
钱继磊 《河北法学》2007,25(2):171-176
邓正来先生的论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发表,就在中国法学乃至中国社会科学界掀起了一场反思性的大讨论.邓先生这一理论大厦的核心范畴是"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因此,对邓先生的这一范畴进行解读后,对已有论者对它的探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追问这样的问题:这种"理想图景"到底能走多远?它能否担当起邓先生所赋予它的那些重任?它究竟是通过智性努力可以形成我们共同记忆的理想,抑或仅仅是一个空中楼阁式的幻象?  相似文献   
180.
王奇才 《河北法学》2007,25(4):176-181
通过对中国法学自1978年以来26年间的这一个时代的批判,邓正来提出了一种以社会秩序的建构及其正当性为核心问题的中国法律哲学观,其任务是建构一种"中国法律理想图景".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为主题的系列论文,不仅强调了世界结构是这种法律哲学观的历史性条件,还隐含着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必须考虑的三类正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