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102篇
中国政治   335篇
政治理论   29篇
综合类   4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佐 《今日民族》2003,(11):52-53
在云南,不仅石林的石头值得细看,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宝山乡的石头城更值得细品。石头城坐落在丽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是一座建筑在蘑菇状巨石上的孤城。该城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西南面有一道天生石门和一条羊肠小道与外界相通,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由于石头城东临奔腾咆哮的金沙江,南距陡绝如削的岩可渡,西依层峦叠嶂的牦牛岭,北据峭拔险峻的太子关,海拔1720米,城内城外几乎没有一块平地,到处都是高低不平、七棱八角的石头,自下而上环境可谓十分险恶了。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远在1200年前,这块环境险…  相似文献   
82.
山势巍峨、风景秀美的晋中绵山脚下,藏着一座足以与明清显赫的王公贵族府第匹敌的清代老宅院———灵石县静升村的王家大院。论建筑规模、建筑等级、建筑文化、建筑艺术,王家大院无愧于北方民居建筑瑰宝的称号。今天向游人开放的红门堡、高家崖两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群,有院落54座,房屋1052间,总体风格呈靠崖式的城堡建筑。在九沟八梁的静升村建造宅院,依山建屋,因地制宜,逐层抬高,梯度推进,顺着缓坡建造成一个个混合型的四合院,取得了最佳视觉艺术效果,这是黄土高原坡地的建筑奇迹。远远望去,屋舍由低到高,层叠排列,错落中展现风…  相似文献   
83.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颇具特色的一分支,近年来对它的研究愈加深入.我们可以从历史移民、姓氏族谱、文化精神、语言特征以及民风习俗等角度,追寻探讨客家与中原河洛地区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84.
古大存故居     
《广东党史》2010,(4):53-53
古大存故居位于五华县梅林镇优行径村。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名金山萃秀,三堂两横客家民居,灰沙夯筑墙体,悬山瓦项,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古大存住左横屋,面积约222平方米。故居曾被敌人烧过3次,至今仍留断壁残墙,左横屋部分后经政府多次拨款维修。现故居内陈列有古大存石雕像和有关古大存革命活动的文物、照片100多件。  相似文献   
85.
在清流县长校半街,有一座宽阔恢宏、很有气势的屋宇,称七家屋,因为此屋有7条檐,敝称。屋字墙院毗连,全用砖头砌就,高不过两层,紧紧围簇着祖厅。如此壮丽恢宏的古屋,在邻近乡村独树一帜。民国期间,住着三四十户  相似文献   
86.
作为“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台湾研究创新基地资助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戈Ⅱ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由著名客家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谢重光先生撰写的《客家文化述论》一书,已于2008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全书共40余万字,是目前学术界对客家文化研究最为系统、全面和深入的个人专著。  相似文献   
87.
巫罗俊是闽西客家巫氏的先祖,在巫氏族人祠堂中,他比较罕见地以塑像的形式为后人祀奉;而他带领当地民众开基立业的壮举,更使得其由"祖"而"神",升格为宁化县的土地神。清中叶闽(粤)客家巫氏族人大量移民台湾,他们数典不忘祖,皆铭记巫罗俊为始祖,并慎终追远,直至今日仍坚持定期到宁化巫氏公祠赡拜祖先,表现出血缘关系的承传和延续。在迁台过程中,巫罗俊崇拜在台湾也由"人"升格为"神",演变为王爷信仰这一颇具地方色彩的神明角色,它提醒我们要注意福建民间信仰在台湾自然、人文环境下所产生的调适与衍变,只有正视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好地为我们论证闽台文化同一性树立科学论说。  相似文献   
88.
成都东郊洛带古镇于三国时期建镇,历明、清两朝发展,成为中国客家文化的一页奇葩。古镇的繁荣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结晶。在这次大移民运动中,客家人经历坎坷,艰辛创业,和谐共处,成就洛带移民聚居地的繁荣。在客家人迁徙创业的过程中,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对民族融合的影响。爱国主义热情和自强不息精神贯穿始终,以和为贵、兼收并蓄的中庸思想对客家古镇的形成,乃至对今天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9.
罗晓飞 《前沿》2012,(11):163-165
羌族是我国西南最古老的民族。羌族民居是羌族最古老的建筑艺术形式,是羌民族文化的象征,其包含的宗教信仰与自然崇拜思想是羌民族精神内涵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羌族民居建筑其独特的建造形式与空间布局反映了古羌人"人神共居"的宗教意识与住宅文化观念,是羌民族历史发展的无言史书。羌族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可谓是民族建筑艺术中的"奇葩",其形式美感和与现实生活的依存关系是羌族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与表现意味。  相似文献   
90.
春健 《同舟共进》2020,(4):13-16
耕读传家、勤俭和忍,是客家先民所倡导的生活准则。而承载这样生活理念的中国现存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多数被遗弃于浰水(即和平县浰江)山野。岭南农耕文明时代优雅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渐渐远离。也许有一天,我们会驻足回眸粤北大地上那些凝固的史诗,像先辈那样对自己民族的昨天魂牵梦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